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1 《种树郭橐驼传》 同步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1 《种树郭橐驼传》 同步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16: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病①病偻,隆然伏行      ②故病且怠      
2.且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且不得暇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传①种树郭橐驼传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业①驼业种树      ②理,非吾业也      
5.故①故乡人号之“驼”      ②其土欲故      
6.而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③旦视而暮抚      ④字而幼孩      
7.以①早实以蕃      ②以致其性焉尔      ③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④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8.然①隆然伏行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      ③然吾居乡      
9.若①其置也若弃      ②故不我若也      ③若不过焉则不及      
10.焉①以致其性焉尔      ②若甚怜焉      
11.已①既然已,勿动勿虑      ②已去而复顾      
12.其①因舍其名      ②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③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古义:?
今义:认为。
4.其实害之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5.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古义:?
今义:对人体有保养作用。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驼业种树        ?
2.名我固当        ?
3.其筑欲密        ?
4.早实以蕃        ?
5.移之官理        ?
6.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
7.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8.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9.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10.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11.旦视而暮抚        ?
1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理,非吾业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故不我若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特殊句式:?
译文:?
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特殊句式:?
译文:?
6.不知始何名。
特殊句式:?
译文:?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这位先生家世代行医,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据说有橐驼之技,能起死回生。(  )
2.医学研究发现,浓度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浓度95%的酒精反而起不到杀菌的作用,过犹不及。酒精的浓度过高,会使细菌表面包膜的蛋白质迅速凝固,以致酒精无法进入细菌内部将其杀死。(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唐宋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韩愈、柳宗元都是其中的倡导者。(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夏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衒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 ①梓人:木工。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此处指长尺。③伊、傅、周、召:指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④听听:同“龂龂”,争辩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
规矩:校正方圆的器具,规,圆规;矩,方矩
B.视栋宇之制    制:制度
C.或者不知体要 体要:大体,纲要
D.衒能矜名 矜:夸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梓人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做宰相的人要在宏观上把握大体,要懂得选贤任能,努力做到事必躬亲。
B.梓人的“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与宰相的“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C.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或借事喻理的文章表达为政治世的道理,本文就是借梓人之事来指斥时世,议论朝政的。
D.《梓人传》表现了柳宗元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这篇文章理解为柳宗元以相才自许、自励,也未为不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夏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②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③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节选自《柳河东集·三戒》,有删改)
  [注] ①畏日:怕犯忌日。日,忌日,指日辰的吉凶禁忌。②直:通“值”,正值。③椸(yí):衣架。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
?
?
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③。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节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 ①蝂(fù bǎn):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②踬仆(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③不艾(yì):不引以为戒,不悔改。艾,同“乂”,惩戒。
6.()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
?
?
四、微写作。
7.()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虽然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请学习《种树郭橐驼传》的写法,针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写一则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故事。250字左右。
?
?
?
?
?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蒋乂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乃访乂,乂条据甚详。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
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以劳迁右谏议大夫。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
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B.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C.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D.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礼记》将冠礼定位于“冠者礼之始也”。
B.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
C.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历、时政记等编撰。
D.百家学,原指秦汉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或持各种思想的人,后来泛指各种学术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蒋乂天性敏锐,博览强记。他七岁时看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后在做史官的外祖家学习。
B.蒋乂融会群书,史才高超。他曾被引荐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图书,不到一年就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两万卷。
C.蒋乂以史论政,才能突出。朝廷上宰相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时,就向蒋乂咨询,蒋乂引经据典,应对得当。
D.蒋乂品格高尚,学而不厌。他曾经抗拒权贵,受到人们推崇;他好学不厌,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能通百家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
?
?
(2)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
?
?
5.()统观全文,蒋乂的博闻强识体现在哪几件事上?(3分)
?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患病 ②困苦
2.①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 ②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③副词,将要 ④副词,姑且,暂且
3.①名词,传记 ②动词,记载
4.①以……为业 ②职业
5.①连词,所以 ②形容词,旧
6.①连词,表因果,因而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并列 ④代词,你们的
7.①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连词,表目的,来 ③连词,表修饰 ④介词,把 ⑤介词,依靠
8.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指示代词,这样 ③连词,表转折,然而
9.①如同,像 ②赶得上,比得上 ③连词,假如
10.①语气词,无实义 ②代词,代指百姓
11.①完成 ②副词,已经
12.①代词,他的 ②代词,它 ③副词,表推测,大概
二、
1.两个词,其,代词,指栽培的植物;实,果实。
2.两个词,不,否定副词;过,超过。
3.把……作为。
4.两个词,其,那;实,实际上。
5.两个词,养,治理;人,百姓。
三、
1.意动用法,以……为业
2.名词作动词,命名
3.名词作动词,捣土
4.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5.名词作动词,做官
6.名词作动词,记载
7.使动用法,使之结果实早/使之结果实多
8.使动用法,使增多/使安定
9.使动用法,使达到
10.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12.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四、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不若我也”。
译文: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啊。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
译文:凡是长安城里(种树)以观赏游览的有钱有势的人家以及种树卖果的人。
4.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译文:(我)记载下来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5.特殊句式:省略句,“居”后省略“于”。
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始名何”。
译文: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
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又依靠什么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五、
1.? 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使用对象错误。
2.√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六、

片段读写练
1.B 制:规模。
2.A “努力做到事必躬亲”错。由文末“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可知,真正的为相之道是不必事必躬亲的。
3.答案 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就唯独以他的名义记载功劳,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
解析 既:已经。名:以他的名义记载。禄:薪水,报酬。
[参考译文]
柳宗元擅长撰写文章,曾经写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工不掌握使用斧子、刀锯这类工具的技艺,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矩、绳墨衡量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模,观察高深、方圆、长短是否合适,指挥众多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事情,不能担任其职务的工匠便将他辞退。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就唯独以他的名义记载功劳,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这也正像天下那些担任宰相职位的人,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从天下的读书人中选择,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提升有能力的人,摈退没有能力的人,全国各地得到治理之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称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对那些各部门做事情的人的辛劳却不能够予以记载。有些宰相不识大体,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
4.答案 家里的粮仓、厨房,都任凭老鼠随便进出,他一点也不过问。
解析 “仓廪”,粮仓。“庖厨”,厨房。“恣”,任凭。
5.答案 从鼠的角度看:讽刺钻了时机空子的恶势力,以为可以永久饱食无祸,结果情势一变,灾祸便难以避免了。
从人的角度看:告诫人们对敌人不能仁慈,而恶势力无论怎么猖狂,只要坚持斗争,终能取得胜利。
解析 这则寓言讲述了人和鼠之间的故事,且因为人有前后的不同,而鼠也有不同的命运。答题时,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前后的变化总结出其中寄寓的道理。
[参考译文]
永州有某人,这个人对日辰的吉凶禁忌异乎寻常地拘泥。他认为自己出生那年正值地支的第一位子,鼠,就是子的生肖神。因此爱护老鼠,不养猫和狗,不许仆人捕杀老鼠。家里的粮仓、厨房,都任凭老鼠随便进出,他一点也不过问。
于是老鼠们互相转告,纷纷到某人家里来,每顿吃得饱,也没有任何灾祸。某人家里没有一件器具是完整的,衣架上没有一件衣服是完好的,平时吃的和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的东西。白天满地的老鼠跟人们并行,晚上老鼠们就偷食、啃东西、互相争斗,弄出各种各样的响声,使人不能安睡,某人始终不感到厌烦。
几年以后,某人移居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一家人搬进来居住,老鼠们照旧胡作非为。那人说:“这些见不得光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不过它们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呢?”于是他借来五六只猫,把门关上,搬走器物,用水浇灌老鼠洞,又雇人追捕老鼠,杀死的老鼠堆积成小山,把它们丢弃在隐蔽的地方,秽恶难闻的气味几个月才散掉。唉!它们以为自己可以永远饱食终日没有灾祸啊!
6.答案 这则寓言通过描写小虫虫负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了“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嘲讽了追求名利、贪婪成性的丑行。
解析 寓言的作者往往把劝谕和讽刺的意思寄寓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通过一定的情节让人们领悟道理,从而获得一些教益。因此,只要认真分析故事情节,就能正确领悟其中的寓意。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需要抓住虫负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推移到社会中寻找原型,就能理解作者对那些贪得无厌、追逐名利之人的讽刺。
[参考译文]
虫负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物体积聚不会分散,最终被东西压倒不能再爬起来。有时人们怜悯它,替它除去背上的东西。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又像原先一样抓取东西背着。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掉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财物就不放过,来使他们家富足,不知道那些财物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弃置,有的被流放,这已经很痛苦了。一旦能够被起用,又不肯悔改。每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财物,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掉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高大,他们名义上是人,可是他们的智慧却和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7.写作指导 (1)要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把要阐发的道理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有所领悟,类似于一种类比联想的间接表达。
(2)可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
(3)故事情节可以通过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进行大胆虚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三年模拟练
1.D “初”“终”两字相对,应分属两个句子,“终”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显官”是“不至”的宾语,二者中间不可断开,且“资质”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D。
2.D “秦汉时代”错误,应是“春秋战国时代”。
3.B “不到一年”说法错误,原文“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中的时间词是“逾年”,即“一年多”。
4.答案 (1)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职,正赶上战乱兴起,文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比。
(2)蒋乂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没有漏掉一个字。皇帝感叹说:“即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也不会超过蒋乂。”
解析 (1)值:遇到,此处译为正赶上。殽舛:错讹,错乱。白:禀告。整比:整理排比。
(2)诵补:背诵补充。虽:即使。不是过:宾语前置句,即“不过是”,不会超过蒋乂。
5.答案 (1)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
(2)能辨识凌烟墙壁上残缺的文字,并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
(3)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立的始末,集贤院学士中没有人能回答出来,蒋乂逐条引据十分详细。
(4)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蒋乂依据经义或旧时的典章制度来参议时事,应对切当完备详尽。
解析 “博闻强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本题并未给出答题的指定段落,因此需要从全文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由第一段中的“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可见蒋乂超常的记忆力;由第二段中的“帝尝登凌烟阁……题文漫缺,行才数字……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可见其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乂条据甚详”也体现了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由第四段中的“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可见其引经据典,了然于胸。注意答题时,不要照搬照抄原文,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加以表述。
[参考译文]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蒋乂天性敏锐聪慧,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外祖父吴兢任史官,蒋乂年幼时在外祖父家学习,得以读他的书,知识丰富记忆力强。等到成年以后,融会贯通各种书籍,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称赞他。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职,正赶上战乱兴起,文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比。宰相张镒也很看重蒋乂,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微的官职。蒋乂编排整理一年多,将图书都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两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
十八年,升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墙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蒋乂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没有漏掉一个字。皇帝感叹说:“即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也不会超过蒋乂。”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立的始末,中书省探求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学士很多,却没有能回答出来的。于是前去询问蒋乂,蒋乂逐条引据十分详细。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乂兼管集贤院的事务。
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写《德宗实录》。凭借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裴垍被罢去宰相职位,而李吉甫厌恶裴垍,因为裴垍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乂为太常少卿。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后为义兴县公。
蒋乂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时的典章制度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切当完备详尽。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最终也因此而违逆了权贵近臣,孤高耿直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然而生性淳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时,总是多年得不到升迁。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衡王叔文,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蒋乂童年时就立志学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学问,尤其清楚前代的因袭与变革。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