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
?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 ,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 地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们如何 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 ,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们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 )——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分道扬镳 殚精竭虑 苦心经营 络绎不绝
B.一分为二 精益求精 煞费苦心 川流不息
C.一分为二 殚精竭虑 苦心经营 川流不息
D.分道扬镳 精益求精 煞费苦心 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
D.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4.下面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
?
5.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个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
?
6.下面是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请筛选最重要的信息,简明地介绍爱因斯坦,不超过100字。
①爱因斯坦1921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②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③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④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⑤爱因斯坦1879年生,1955年去世。⑥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激动地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⑦爱因斯坦是一位可以和牛顿相媲美的物理学家。⑧普朗克发现了量子论,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
?
?
7.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题,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感动。
?
?
?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本身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那么离禽兽亦不远了。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去世,1643年牛顿出生,西方科学发展之始,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 1879年麦克斯韦去世,爱因斯坦出生,光绪朝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有些人竟至被吓破了胆。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节选自吴以义《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科学》,
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科学的非科学功能”意义重大,下列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B.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我们将这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领域。
C.被称为科学方法的思维方式,在两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D.欧洲的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文中“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这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二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
转化模式新探索》)
3.()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分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
?
三、微写作。
4.()道尔顿发现色盲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正因为他们不仅抓住了机遇,而且有着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些科学发现。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请仿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形式,选择一位熟悉的科学家,为他写一段文字,介绍其经历和成就,体现其科学精神。不少于100字。
?
?
?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科学思想的作用是惊人的。在17、18世纪,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等相继出现,带动了社会体系的全面革新。借助强大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英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超级帝国。19世纪,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陆续被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美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新兴的超级大国,国家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以核能、计算机、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思想,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然而,在客观规律和原理的探索、在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科学”一词是在近代才从国外传到我国的。虽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但这些发明从本质上说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并不涉及“科学原理”或“科学思想”的层面。比如古人制造火药,他们知道什么东西配对可以导致燃烧甚至爆炸,但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古人并不作探究。后来火药技术传到西方,西方人深入研究找到了爆炸的原理,形成了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促进了西方世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中国之相对落后正发生在西方科学革命的时代,虽然其中还有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但科学思想不彰无疑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科学思想既指一种创新思维,也指具体科学门类中的理论成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思想以逻辑思维、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为特征,是对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无穷探索。科学思想的源头是基础研究。如果将技术的发展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基础研究就如同地基,地基打得不够坚实深厚,就谈不上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我国在全球科研格局中还没有取得引领地位,究其根本,正在于我们的基础研究水平整体上还未达到领先水平,原创性的科学思想还远远不足。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
真正的科技复兴应该是领先的、可持续性的,这只能依靠原创性科学思想。放眼世界,科技领先的国家,无一不是科学思想先行。基础研究强的国家,其科技实力一定强。我们基本上找不到基础研究强,而技术实力弱的国家。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源源不断地涌现原创性科学思想,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从事基础研究是培养富于科学思想和创断能力的人才的最佳途径,青年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可以接触到科学的前沿理论,这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注重基础、深层次的原理性的学习和研究,只关注实效和功利,则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优秀人才,难以担负起我国科技复兴、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重任。
(摘编自田刚《科学思想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次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都能促进新事物的出现,有些国家更是借助这个机会增强了国力,迅速崛起。
B.我国古代已有“四大发明”,但是古人并不探究其科学原理,在探索原理、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
C.科学思想是以事物运行规律为探索对象,以逻辑思维、好奇心、批判性思考、想象力为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
D.科学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科学思想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B.文章把我国与西方在研究火药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论证,论证了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阐释了科学思想的概念、内涵,并且指出了科学思想的源头即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两段针对前两段提出的话题“科学思想”,论述了“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方科学革命的时代,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思想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B.青年学生如果想接触科学的前沿理论,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事基础研究。
C.要想国家科技领先,就必须依靠原创性的科学思想;要想国家科技实力强大,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D.只要形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就能够培养出新一代优秀人才,就能引领世界科学发展。
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单元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1.B ①一分为二:原指事物一个分为两个;也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既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此处使用第一种意思。分道扬镳: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语境是说比拉彗星分裂成了两颗小彗星,应选“一分为二”。②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并没有“用尽、费尽”的意思,应选精益求精。③煞费苦心:费尽心思。苦心经营:用尽心思筹划安排。语境是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们寻找比拉彗星,用“煞费苦心”更合适。④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行人或车马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不绝”专指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所指范围较大,既可以指人、马、车、船等的来往,也可以指别的事物。语境中修饰的对象是“流星”,应选“川流不息”。故选B。
2.B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语序不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应放在句首;二是“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搭配不当,失踪的是“两颗彗星”,而不能是“距离”。故选B。
3.D 本句为结论性的句子,语段陈述的对象是“流星雨”,故应以“这场流星雨”为主语,由此排除A、B两项。前文中有“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与此相呼应的应是“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故选D。
4.答案 首先选择主题,再制订计划,然后进行网上搜索,看是否达到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就直接进行交流共享;如果未达到目标,那么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重新进行网上搜索,达到目标后进行交流共享。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两个细节,一是“网上搜索”之后,分出“达到目标”和“未达到目标”两种情况;二是“未达到目标”经“教师指导”后要再返回“网上搜索”环节。
5.答案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解析 首先确定创造是人的一种活动,其次确定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个方面,最后进行概括。注意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6.答案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他因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对语段中的信息逐条进行推敲,找到它们的精髓所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向,提炼出它们的要义,总结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其融合、贯通;最后压缩、概括出它们的核心内容。①介绍了爱因斯坦最突出的荣誉;②⑥⑧都是在介绍其成就,有重复性内容,其中,②⑧比⑥更准确、直接、简明,故取②⑧舍⑥;③介绍了其出生地和移居地;④⑦皆为评价,而④更客观,也更符合爱因斯坦的实际情况。
7.答案 ①把“事情”改为“喜讯”。②把“顷刻”改为“顿时”。③把“预想”改为“原本”。④把“用力”改为“努力”。⑤把“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 ①把“获得一等奖”说成“喜讯”或“消息”,比“事情”更准确;另外,“事情”与“传来”搭配不当。②“顷刻”指极短的时间,多用于天气或行动,用在此处不合逻辑;且从语境来看,“流下了眼泪”说的是过去的事情, 形容过去的事情多用“顿时”。③“预想”指事先料想,事前推想。侧重于“想”,不合语境,这里应是“本来”“原本”之意。④“用力”指用力气,使劲。根据语境可知, “攻坚”一般指花精力、下功夫的事情,因此应改为“努力”。⑤“难点”使用有误, 一是语言不得体,二是“面对”与“难点”搭配不当,故“难点”应改为“困难”。
片段读写练
1.C A.选项说的是“科学”的意义,并非“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意义。B.选项说的是“科学可以具有非科学领域的功能”。D.选项说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意义”。
2.答案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解析 解答本题,应抓住“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关键句,再结合前文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锁定答题范围;然后根据要求谨慎寻找并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材料中的观点、态度等;最后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即可。解答本题时,抓住材料中的高校、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分点概括即可。
4.写作指导 (1)选取合适的写作对象,如邓稼先、袁隆平、钱伟长、霍金、达尔文等。
(2)语言要简洁精练,高度概括人物的经历和闪光点,寥寥数句,展现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3)对人物事迹的评价,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挖掘其成就背后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
(4)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5)语句清新,文笔优美。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风格上可以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等各有侧重,也可以恰当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使人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年模拟练
1.C 选项缩小范围,原文第三段说的是“科学思想既指一种创新思维,也指具体科学门类中的理论成果”。
2.B “论证了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错误,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在客观规律和原理的探索、在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再者,“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有很多,这是一个宽泛的说法。
3.C A.“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思想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中表明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之外,还有科学思想不彰这一重要因素。B.“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D.混淆条件和结论,“形成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文化环境”不是“培养出新一代优秀人才,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