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本课目标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老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名师点睛
【释疑解难】
诸子百家中哪一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
法家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在这种形势下,韩非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的思想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法家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是最有用的。
【易错警示】
儒、法、道三家的主要思想不同。
儒家强调“仁”,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为政以德”。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禁止人民为恶。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课前感新知
一、老子
1.主张:老子是______后期楚国人,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主张“____________”。
2.学说: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____》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简介:孔子是春秋后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4.成就
(1)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即要有______和__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他创办______,广收门徒;主张“____________”。
5.言论集: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______》一书。
6.影响:对中国____________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7.背景: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学术思想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____”。
8.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__,主张实行“______”。
9.墨家:代表人物是______,主张“______”“非攻”。
10.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是______,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___,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1.表现: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课内夯基础
知识点1
老子
1.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第75位名人的评语是“孔子之前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第75位名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2.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属于他思想的是(
)
A.“仁政”
B.“无为”
C.“兼爱”
D.“法治”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黄石市中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是教育家,对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5.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6.下图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人,他是(
)
A.孙膑
B.庄子
C.孟子
D.韩非
7.《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8.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因为当时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9.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a)中这部书被誉为“万经之王”,它主要记录了谁的学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典故,请你用图(a)中的观点对这个典故进行简单的解释。
(2)图(b)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的标志,为什么把这个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突出贡献?
(3)图(c)反映的内容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人持这种观点,他
是谁?除他之外,你还知道当时哪些著名思想家?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什
么在战国时期却出现了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请你结合上述图片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课外提能力
1.下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
)
A.“仁”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3.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春秋》——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B.孟子——《道德经》——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
C.孔子——《论语》——“仁”“为政以德”
D.韩非子——《孙子兵法》——“兼爱”“非攻”
4.(安徽省中考)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5.(1)初一八班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组长大明在整理介绍春秋战国思想家的资料时,被活泼的
组员小康打乱了次序,你能帮大明对号入座吗?(要求将字母填在对应的表格)
A.“兼爱”“非攻”
B.“因材施教”
C.“无为而治”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思想家
孔子
韩非
庄子
墨子
思想
(2)识读以下古代历史人物的图片:
图片中三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
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课后深探究
6.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名家解读】
材料一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思辨论坛】
材料二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频仍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浅谈墨家(墨子)
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生活之窗】
(5)“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
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史料拓展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筒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虽然工作很忙,但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难懂的古书。孔子决心将它读懂弄通。他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三遍…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筒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参考答案】
课前感新知
1.春秋
道家
无为而治
2.道德经
3.儒家
4.(1)仁
爱心
同情心
(2)私学
有教无类
5.论语
6.古代文化
7.诸子百家
8.孟子
仁政
9.墨子
兼爱
10.韩非
以法治国
11.百家争鸣
课内夯基础
1.A
2.B
3.A
4.D
5.B
6.C
7.D
8.C
9.(1)答:老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反而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2)答:因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答:墨家学派的墨子。儒家学派的孟子、道家学派的庄子、法家学派的韩非等。
(4)答:战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时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课外提能力
1.B
2.D
3.C
4.D
5.(1)B
D
C
A
(2)答: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老子属于道家学派;韩非属于法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课后深探究
6.(1)答: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反对苛政,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答: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答:因材施教。
(4)答:墨家(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儒家(孟子):反对一
切非正义的战争。
(5)答: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罚。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