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4分)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给我
严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3.“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4分)
4.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故,增强了抒情效果。
7.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4分)
8.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
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
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
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
每次烙煎饼的头天晚上
母亲把孩子们哄上床
院子里就响起母亲推磨的声响
直到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
看到母亲还在推磨
寒冷的院子里已落了一层晶莹的霜
天不亮,母亲就开始烧火烙煎饼
那时候,烧的是树叶麦糠
浓烟弥漫在低矮的厨房
烟熏火燎里,母亲任凭汗水流淌
默默的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
那时的煎饼,粗糙又僵硬
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却总是吃得那么香
有人说
有烟火的地方才有村庄的景象
有娘才会有家的模样
在那个贫困的时代
是母亲的勤劳,让寒冷的生活热气腾腾
是母亲的煎饼,让苦难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希望
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
母亲仔细为我挑选了一大包袱煎饼
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
站在那里
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
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
许多年后,母亲说:
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
刚到学校时,半夜里,有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
他告诉老师,他想娘
借着微弱的星光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被的煎饼
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
那晚,喧闹的宿舍没有一点声响
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想自己的娘
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
吃着母亲烙的煎饼,带着母亲的期望
我们一天天成长
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读大学
有的翻山越岭去戍守边疆
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
总会有煎饼寄到我们手上
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
母亲的牵挂就在什么地方
她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上煎饼
吃不好睡不香
沂蒙山的煎饼啊
有粮食的芳香,有游子乡愁的忧伤
更有母亲山高水长的念想
沂蒙山的儿女啊,拿起煎饼怎能不想起娘?
岁月像河水一样的流淌
往日冒着炊烟的贫穷的家乡
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那漆黑的鏊子,那曾经打过我们的烧火棍
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我们的母亲啊也已经白发苍苍,
每次回家,我们还是像从前那样
捧着买来的煎饼围在娘的身旁
餐桌上的食品是各式各样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饮食的习惯
更不是我们故意做出矫情的模样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家乡的煎饼才最有营养
因为在我们心里,家乡的煎饼最能给我们力量
因为在我们心里
一起捧着煎饼围在桌旁
才是一家人的景象
因为,捧起煎饼,我们就想起娘……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看到母亲还在推磨”,点出了娘的劳动妇女身份,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
B.“呆呆地看着我背着煎饼大步走向远方”,写出了娘送儿子到远方的神情,表现出她对孩子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C.“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袱的煎饼/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写煎饼与娘之间紧密关联,也写出了孩子对娘的想念。
D.“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是饮食习惯的驱使,更是因为寄托着丰富情感的煎饼让我们难以割舍。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选择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到浓烈的乡土情感中。
B.“沂蒙山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煎饼和过去的苦难生活之间的联系。
C.结尾部分通过一组排比,蓄积气势,营造了强烈的抒情氛围,对煎饼对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情的讴歌和赞美。
D.整首诗歌押的是“ang”韵,一韵到底,语气舒缓,文脉绵绵不断,情思悠悠不虑,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11.“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一句中我为什么“没有回头张望”?(4分)
12.诗歌通过“煎饼”这一意象来抒发对娘的深情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
B.“柔软得像一片湖”形象地写出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C.“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意思是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
D.结尾用“飘动的旗子”“涌出金黄的星星”的“火”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流变与追求光明的热望。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假设的语句来开头,用“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诘问,宣泄着诗人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
B.诗人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式,引出一系列的美好意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C.这首诗采用复沓的结构形式,意在营造浓郁的氛围,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受到震动。
D.用睡莲、丁香等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清晰显豁,意境优美。
15.“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如何理解?(4分)
16.诗歌中有些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举例简析。(6分)
【答案】1.C
2.B
3.(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一)
【答案】1.B
2.A
3.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4.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故选A。
3.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诗人呼唤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要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体会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因而,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这样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诗歌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这样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
【答案】5.D
6.A
7.①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②“悲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③诗人也是民众的一部分,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
8.①“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②“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③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④“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⑤“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解析】5.本题考查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首先给出相关诗句,然后解读大意和情感主旨,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考生要深入诗句中通过反复诵读,细致体会,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时代等特征,力求准确理解,达成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欣赏能力。D项,“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曲解文意,偷换概念。“诗人”“献出自己的生命”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D项主体对象和情感解读均不正确。故选D。
6.本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技巧。逐字逐句加以推敲揣悟,力求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要做好此题考生需要掌握比喻、视听结合、常见的语言特色、以及朗读的基本知识。A项,“没有用到形容词”判断错误。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但也运用到“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可见A项表达绝对。故选A。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本题问“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首先抓住关键词“悲哀的诗人”“拂去往日的忧郁”“应该”何意?1937年正是抗战爆发的阶段,作为忧国忧民的激进诗人,这里既是宽慰自己更是激励别人。所以“悲哀的诗人”应该首先指作者自己,艾青希望自己不要沉于消极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这里意在鼓励自己,激活内心,暗示自己光明即将到来,要充满信心,勇敢走出阴霾;当然诗人创作的用意更在引领读者、民众,他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大家:水深火热的黑暗日子必将终结,勉励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拂去往日的忧郁;艾青是爱国诗人,他爱国家爱百姓,作为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其实抒发的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考生还要深入去理解,这里是在劝慰鼓励自己更是在感召激励人民大众。
8.本题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常见标题作用:A.概括主要内容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C.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F.揭示主旨,深化主题。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题干为“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题中“语言”“复活”“灵感”“内心骚动”等词语的含义。答案①是从诗歌结构上的作用而言,即诗题有线索串联作用,使得思路清晰:“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答案②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到深解读含义,注意文中意是重点:“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答案③从诗人本身的角度而言,题目的含义: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答案④从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或者语言等角度而言:“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答案⑤从诗歌的朗读角度而言,明确艺术效果:“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
【答案】9.A
10.A
11.①因为第一次外出求学是兴奋的,没有忧伤和不舍;②因为年少,没有理解到娘分别时的忧伤和不舍;③因为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身旁,没有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不舍。12.①意象选择巧妙,突出深化了主题,煎饼和母爱有太多的相似点,通过煎饼来歌颂娘很巧妙,主题突出;②煎饼起了线索的作用,贯串起了娘的优良品质和伟大的母爱,使抒情更加紧凑集中;③用煎饼这一意象承载了作者对娘的深情,比直接赞美娘更含蓄,更能打动人。④煎饼这一意象,富有地域特征,借助这一意象,赞美了沂蒙山母亲群体,升华了主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理解每一个诗节的意思,然后把握诗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错,重点突出了娘的吃苦耐劳,突出劳作的艰辛。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的主要地方是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对比手法”错,“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之间不存在对比,应当是类比。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阅读相关诗节,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年少的我”回答“我没有回头张望”的理由。本题,“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因为第一次外出求学,所以自己当时没有忧伤和不舍反而非常兴奋。“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我”没有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不舍。“许多年后,母亲说: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由此可见,因为年少,没有理解到在分别时娘的忧伤和不舍。根据第二诗节“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的确是这样/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可知,煎饼这一意象,富有地域特征,借助这一意象,赞美了沂蒙山母亲群体,升华了主旨。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本诗中的主要意象的作用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煎饼”这一意象对抒发诗人对娘的深情的好处。这是一道作用分析题,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读懂全诗,找到与意象“煎饼”有关的诗节,先分析“煎饼”和母亲的相似点,然后分析“煎饼”的作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煎饼”承载着母爱,是年幼时“我”对“家”,对“母爱”的具体感受,“煎饼”与“母爱”有相似点;“煎饼”是朴实的,又是可以充饥的,这与母亲的形象有相似之处,“母爱”也如煎饼一样,不华丽却充满粮食的香气,让我们吃饱,长大,通过“煎饼”来歌颂娘优良品质和伟大的母爱;结构上的作用,全诗从标题到全部诗节,都依靠“煎饼”串联起人物和事件,所以“煎饼”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即:“煎饼”是全诗的线索,使抒情更加紧凑集中。艺术效果上的作用,“煎饼”这一意象,承载了作者对娘的深情,比直接赞美娘更含蓄,更能打动人。
据此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四)
【答案】13.C
14.D
15..①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心灵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与温暖。②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16.①诗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②因为声音一会儿人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似的。③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解析】1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C项,“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错误,应该是“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故选C。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清晰显豁”错误,应该是“朦胧含蓄”。故选D。
15.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处女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
16.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本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夜景通过不同方式带到人们眼前,表明一种真切的感受,运用的通感修辞,表达出一种具体的内在感受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