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二轮专题训练之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 二轮专题训练之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4 09: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联从总体上勾勒草堂全景,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自然天成,很好地反映了“狂夫”的性格。
B.颔联用工笔细描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微风轻吹,翠竹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翠”和“红”,对比鲜明。
C.颈联中“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D.杜甫诗中善用叠字,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矫莺恰恰啼”。本诗颔联中“娟娟”“冉冉”的运用即富有音韵之美。
2.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注】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苏辙,此时,苏轼、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韵分别作诗回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形容诗人看待自己的心态时所用的口吻与《自题金山画像》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口吻相同。
B.颈联的“齐物志”“济时心”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更展现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
C.尾句写景兼抒情。把“涛水相激的声音”比喻成“万鼓齐鸣的响声”,表现了涛声之大,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秋景图。
D.全诗从“子玉寻访”“彻夜长谈”等角度来表现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语言朴素无华,但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
2.中国古代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请结合全诗简析此诗的写作意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4.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勾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6.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业①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②,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
B.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慨叹。
C.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D.本诗写得苍凉而悲壮,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
8.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下联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0.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江南人,终生漂泊,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诗人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后四句重在议论,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1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D.“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14.“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6.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A
2.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首联从总体上勾勒草堂全景,……很好地反映了‘狂夫’的性格”错误,从诗中来看,草堂景色不能反映“狂夫”的性格,但为下文写“狂夫”的“狂”作铺垫。故选A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歌中圈出直接写“狂夫”表现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借助环境和他人他物对“狂夫”进行侧面衬托的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从“万里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诗人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而这又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这就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就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一)
【答案】1.B
2.①“犹可厌”等语表达作者的自嘲时暗含了对柳子玉寻访的感谢。②在悲慨时光易逝、自己年岁已高时也暗含了作者与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③在对时局不满中暗含了对柳子玉居官卑微、不幸遭贬的同情。④借对柳子玉南行的鼓励和祝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更展现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诗人形象”错误。颈联说自己不敢有济世之心,是抱怨自己的仕途不顺,表现自己的壮志难酬,而不是超然物外。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暗含了对柳子玉寻访的感谢。“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如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还敢有救世的心思。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
【答案】3.D
4.情感: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手法:①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②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错误。“当日黄旗王气昏”,“黄旗紫盖”,是帝王气象,“王气”,旧指王朝的运数。“黄旗王气昏”,犹言陈王朝寿终正寝。听到玉树歌,人们不禁想起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手法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手法等。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寓情于景。诗前两联,描述登赏心亭所见,侧重在写景。“空存”,如今存留的却只有令人怅望的历史陈迹了。三四两句,继续从空间范围上大笔勾勒。“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一幅境界极其宏阔的画面。“万里江山”“九秋天地”,由此生发而来,都是这宏阔境界的伸展。“来醉眼”,暗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于醉中登高眺远。“入吟魂”,透露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不吐不快。从诗歌运用的典故可知,本诗为借古讽今之诗。“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结合注释②分析,用典。听到玉树歌,人们不禁想起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怅然”将全诗回荡的低徊沉思的情韵一语点破;“对芳樽”,照应前文的“醉眼”,也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消愁。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的教训,使作者忧虑。
(三)
【答案】5.B
6.作者通过佳人之口,表达了对美景易逝、盛年难再的感慨。前两句借“云间月”、“叶中华”两种自然景物,形象地表明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会永驻;后两句直抒胸臆,用“岂无”“当如何”等词语,表现诗人对岁月不待、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B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B。
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拟古·日暮天无云》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题干问的是“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情感。“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四)
【答案】7.D
8.①尾联中的“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极富有概括力。②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残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对心志的坚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涉及到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考查。D项,“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错。作者写“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写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对自己心志的坚守,选项说“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属曲解文意。故选D。
8.本题考查古诗尾联的艺术特色,要求考生紧扣“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进行解答。“总束全篇”主要从结构角度进行鉴赏和分析,“归结今情”则需要落实到“今情”的具体内涵上来进行鉴赏和分析。尾联写“乾坤颠倒孤舟在”,“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总括性强,极富概括力。“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
(五)
【答案】9.A
10.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9.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儒雅谦恭”是错误的。“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故选A
10.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本题中写到“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自己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所以体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情感。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自己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写出了自己家的孤独寂寞之情。
(六)
【答案】11.B
12.①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情怀及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之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写自己华发满镜,满含青春不再的悲伤、无奈之情。⑤归隐田园之意:暗用“五湖”的典故,表露归隐心迹。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A项,“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分析错误。首联上句“水流花谢两无情”,花已经谢了,描绘的是暮春景象。C项,“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是“动辄”之意,“书”是书信之意。D项,“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字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首联写了流水、落花、消逝的东风,这些都是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情。颔联,“梦中家万里”,直接点出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自身自然是有羁旅之苦。“子规”“月”都是思乡怀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苦。颈联,“书动经年绝”,和家乡很少有书信往来,体现自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满头白发,体现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对年华老去的悲叹。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诗人说,假如自己能够回去,便能得到五湖烟景。“五湖”,是用典,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很明显是在表露归隐的心迹。诗人想归却不能归的,也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另外,也可以结合注释①进行分析。
(七)
【答案】13.D
14.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第二问:①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D项,“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故选D。
14.本题考查情感的内容和情感的体现方式。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第一问,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独宿:独自夜宿。自然:理所当然,犹当然。堪:能,可以,足以使人,勉强承受。下泪:落下泪水。何况又时常听闻乌鸦夜晚啼叫。表达了一种孤独哀伤的心境。结合这一句的上一句“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可以看出表达了孤独离别之苦。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如写女主人公“下泪”的细节描写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这个夜晚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八)
【答案】15.D
16.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