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神奇的眼睛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物距(u)
像的性质
倒、正
大、小
实、虚
像距(v)
u>2f
u=2f
f<u<2f
u=f
u<f
f<v<2f
v=2f
v>2f
不成像、得到一束平行光
倒立
倒立
倒立
实像
缩小
实像
等大
放大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复习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等仪器中的应用。
课堂探究
1.眼睛的视物原理
视网膜
相当于
凸透镜
瞳孔
睫状体
玻璃体
视神经
相当于
光屏
晶状体
(1)眼睛的构造:
(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眼睛的成像原理: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依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看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
晶状体变薄
晶状体变厚
(3)眼睛是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晶状体自动调节折光能力
由看远物改为看近物时,如果晶状体不改变的话,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此时,晶状体会变厚,增强折光能力,即:通过缩短焦距来减小像距,使视网膜后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通过调节焦距来改变像距
由看近物改为看远物时,如果晶状体不改变的话,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此时,晶状体会变薄,减弱了折光能力,即:通过增长焦距来增大像距,使视网膜前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正常眼睛的调节
2.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的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厚(太凸,焦距太小),折光能力太强。
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光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近视眼的矫正
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矫正后,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晶状体太薄(太扁平,焦距太大),折光能力太弱,近物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近处一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远视眼的矫正
利用凸透镜使光会聚的特点,配戴用凸透镜制作的远视眼镜(老花镜)可以得到矫正。
矫正后,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3.透镜的应用
(1)放大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可以将较小的、肉眼不易辨清的物体“放大”,以便人们能看得更清楚。
放大镜下呈现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一倍焦距以内。
2、照相机
照相机在小小的底片上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体应放在离相机镜头前二倍焦距以外。
3、投影仪
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屏幕
投影片
像
平面镜
镜头(凸透镜)
改变光路
成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体应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4、显微镜
载物台上的微小物体通过两个凸透镜的两次放大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虚像。
5、望远镜
远处物体通过第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第二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