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本章的重点、难点及内容分析
重点:地球的形状,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确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现象、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计算。
难点:如何在经纬网上确定某点的位置,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时差的计算。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⑴早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普遍认为大地是平的,天是圆的,于是出现了“天如张盖,地如棋局”的说法,这就是“盖天说”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天圆地方
如中国的建筑“天坛”就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天坛有内外两重坛墙,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⑵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如下图所示推测: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者近似球体。
⑶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如下图所示,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⑷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⑸2012年6月18日,我国的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拍摄到地球的照片如下:
⑹经过精确的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得不规则球体。
☆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⑴月食的发生,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⑵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⑷古代诗人的诗赋里的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思想,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说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⑸人造地球卫星从宇宙中拍摄到地球的照片,更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地球的球体形状。
总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如下表:
认识阶段
结论
盖天说
天圆地方
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是个球体
现代探测技术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科学仪器,精确测
算出了地球的大小。如下图: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从上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也可以证明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巧学速记】
㈠歌句记忆地球大小
地球是个圆球体,五点一亿表面积,“庐山起义”是半径(谐音:6371),坐地日行八万里(赤道)
㈡谐音记半径
①平均半径:庐山起义(6371)
②极半径:庐山武器(6357)
③赤道半径:庐山齐爬(6378)
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
⑴地球仪的定义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
⑵地球仪的构成
地球仪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地轴、赤道、南极和北极,如下图所示: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⑶地球仪的作用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及特征,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地貌,查看地球
表面的许多地理事物,还可以用地球演示地球的运
动。因此,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号帮手。
☆经线和纬线
㈠经线的主要内容
⑴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的弧线,叫做经线,有叫子午线。
°
15°
30°
45°
60°
°
N
W
E
15o
15o
60o
45o
30o
30o
45o
60o
0o
本初子午线
s
N
160 o
160o
100o
120o
140o
140o
120o
100o
180o
180°
东经
西经
W
E
经线和纬线
N
W
E
15o
15o
60o
45o
30o
30o
45o
60o
0o
本初子午线
20°
0°
20°
40°
60°
80°
80°
60°
40°
北 纬
南 纬
S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半圆的弧线,叫做经线,有叫子午线。
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特点
线圈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线圈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与南北极点。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长度
全球每条经线都相等
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指向方向
南北
东西
★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标注原因
为了区分每一条经线
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
标注起点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表示符号
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度数范围
0°-180°
0°-90°
划分方法
0° 180°为东经,180° 0°为西经
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度数划分
向东、西各分180°
向南、北各分90°
经纬度与距离
赤道上经度相差1°,两地的距离相差约111千米,越向两极点,相邻两经线间的距离越短。
纬度相差1°,两地之间距离相差约111千米。
特殊的点与线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东经(160°)180°经线
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极点(90°)
数值的递规律变
东经和西经的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为180°。
北纬和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分别向南、向北逐渐增大,最大为90°。
0o
10o
10o
20o
20o
30o
30o
180o
180o
本初子午线
(西经)
(东经)
越往西度数越大
越往东度数越大
经 线 度 数 规 律
(1)以0°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小
160°E
20°W
0o
10o
10o
20o
20o
30o
30o
90o
90o
赤道
(北纬)
(南纬)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纬 线 度 数 规 律
(北纬)
(北纬)
(北纬)
(南纬)
赤道
(1)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南向北越来越大
(2)从北极到南极,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大变小再增大。
赤 道
南 回 归 线
北 回 归 线
北极圈
南极圈
0o
0o
23.5o
66.5o
90o
90o
几条重要的纬线
23.5o
23.5o
23.5o
66.5o
66.5o
66.5o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90o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0o
0o
30o
30o
30o
30o
60o
60o
60o
60o
90o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北极圈66.5o
南极圈66.5o
南回归线23.5o
北回归线23.5o
如上图所示,人们规定,把纬度0°~30°的范围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 几根重要的分界线
(1)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用0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因为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为了避免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所以国际规定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2)用0°和180°经线作为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3)用0°纬线作为北纬和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东西半球的判读与经度的关系
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依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
圈,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依据0°和180°组成的经
线圈,这样 导致了东经度不一定在东半球、西经度
不一定在西半球。据下面的规律:20W-0在东半球,
160E-180在西半球,其他的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
度在西半球。
20°W
0°
180°
160°E
东经
西经
东
半
球
西
半
球
N
W
E
20oE
80oE
60oE
40oE
100oE
S
160oE
20oW
0o
本初子午线
120oE
140oE
180o
☆纲要法解析重要经纬线
0经线:本初子午线,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经线 20W和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80°经线: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0°纬线(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南、
北纬度的分界线。
30°纬线 :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纬线 23.5°纬线:南、北回归线,热带和温带以
及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
66.5°纬线:南北极圈,温带和寒带以及有
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