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解方程(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并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3x+4=40
(2)怎样解答这个方程呢?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3)交流、汇报并板书。
3x+4=40
解:3x+4-4=40-4
3x=36
3x÷3=36÷3
x=12
(4)解这类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需要把3x看成一个整体)
2.教学例5。
解方程2(x-16)=8
(1)学生试着解答。
(2)交流汇报,并板书解答过程。
方法一: 2(x-16)=8
解:2(x-16)÷2=8÷2
x-16=4
x-16+16=4+16
x=20
方法二: 2(x-16)=8
解:2x-32=8
2x-32+32=8+32
2x=40
2x÷2=40÷2
x=20
(3)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4)组织学生检验作答。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9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10,1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五第11,12,14题。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