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实验中学初二历史备课组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的屈辱战争史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能力目标: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由于本课新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战略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与充实内容的整合。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备课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性格。
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先学、合作探究、教师点拨释疑的方式进行。 2.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阅读教材先自学,教师再演示课件点拨释疑,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再综合、归纳、比较掌握。 3. 对三大战役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等问题,采取学生先思考讨论,老师再点拨释疑的方式。
4.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1948年8月敌我力量对比表格,比较敌我双方的变化,从而得出战略决战时机成熟,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这样即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密切了前后知识之间联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共
产
党
多
高 昂
国
民
党 下
降 少
130万
280万
上
升
430万
365万
机动兵力
士气
后方
危机四伏
低落
巩固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第一年里,战况如何?
[战略防御阶段]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战略进攻阶段]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争取胜利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自学指导一: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辽沈战役。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
锦州
沈阳
辽
西
走
廊
长春
黑山、
大虎山
塔山
关门打狗
围锦打援
塔山
锦州
黑山
大虎山
沈阳
自学指导二: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淮海战役。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徐州
海州
商丘
双堆集
碾庄
蚌埠
陈官庄
肢解敌人
中间突破
农民踊跃参军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人民群众积极支前
自学指导三: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平津战役。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
张家口
塘沽
新保安
天津
北平
先打两头
分割包围
后取中间
自学指导四: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比较,有利于掌握。
三大战役知识简表
名称 时间 作战部队 指挥者 主要战斗 歼编敌数 战果 意义
自学指导五: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蒋家王朝覆灭的时间和标志。
2.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渡江战役。
2.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江阴
湖口
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自学指导问题设计上,之所以作以上设计,首先考虑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通过简单基础知识问题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疑难问题的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掌握。其次,“自学指导”详细一点,有利于扎实、全面、特别能有效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下列表格内容,首先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下页)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推翻蒋家王朝?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课堂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课堂所学内容,力求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蒋家王朝覆灭 ,解放战争胜利。
课堂分层达标检测:
基础知识检测: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能力检测:
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收00万日军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3)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回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布置作业:
学生自留作业,再次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布置推荐作业,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1.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自留作业
2.教师推荐作业:
观看《大决战》、《渡江战役》等电影或电视节目,体验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