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4 18: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
1.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是 (朝代) , 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指出下列加横线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3. 解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去后乃至 
乃:
(3)相委而去 
委:       去:
4.翻译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待君久不至,已去。

5.写出下列语句中省略的内容
示例:(陈太丘与友)期日中,过中(友)不至。
(1)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2)“(???????? )待君久不至,(??????? )已去。”
阅读完成第6-10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10.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阅读完成第11-13小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11. 解释加点的字。
遗( ) 夜书( ) 说( )
尚明( ) 以治( )
1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13.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第14-16小题。
鸦学鹊鸣
南方有鸦,方乳雏。羽毛既具,将教之鸣,曰:“吾音恶劣,为世所嫉,身不能易,请易其子。”
于是,引雏往见乾鹊曰:“吾子,鸦也;而欲习君之声。毋惜为吾子师。异日变恶之善,转世人之嫉以为喜,即亦何敢忘返哺之报!”
鹊受而教之。鹊鸣唶唶,鸦鸣哑哑,两不相入。鹊不胜忿,喙且啄之,爪且搏之。鸦亦不胜苦,而终不能变其哑哑之声。鹊顾鸦笑曰:“汝自鸦种耳,吾不能为汝何。”遣之使归。
鸦归故巢,与其母哑哑唱和,不习而若惯焉者。
1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不能易 易:改变 B.而欲习君之声 习:学习
C.喙且啄之 喙:啄 D.不习而若惯焉者 若:像
1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异日变恶之善 以君之力
B.吾音恶劣,为世所嫉 故为精卫
C.鹊受而教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而终不能变其哑哑之声 惧其不已也
16.下列对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鸦让儿子拜喜鹊为师学习鸣叫,是为了不让世人讨厌。
B.小鸦没学会,被喜鹊送回了母巢。
C.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强行改变终会失败。
D.这篇寓言告诉我们:自身的勤奋学习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是成功的秘诀。
答案:
1. 《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 刘义庆
2. 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3. (1)约定 
(2)才
(3)舍弃、丢失 离开
4.(1)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2)到了中午还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等待你很长时间你还没到,就离开了。
5. (1)陈太丘 友人
(2)陈太丘 陈太丘
6.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7.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8. ①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②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9. 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10.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11.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12. 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 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13.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14. C
15. D
1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