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的屈辱战争史和抗争史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表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地图,识记革命团体的建立情况,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模拟表演,再现历史;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 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有三)
(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
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分析比较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孙中山的伟大足迹,学习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感知他伟人的风范。
自学指导一:
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孙中山或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点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据统计,全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之多,比如:中山市、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图书馆……。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过渡: 孙中山认为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为此,他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组织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活动。那么,他创立了哪些团体和政党呢?
自学指导二
请阅读课本36-37页第一子目, 5分钟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多媒体课件演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明确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地点,从地理位置上把握它们的成立情况。
2、分析兴中会的性质:
教法:补充兴中会成立的背景材料。
兴中会成立时间是1894年,这一年正是甲午战争爆发的一年,同时也是李鸿章拒绝孙中山上书的一年,(联系上两节课的内容,插入孙中山给李鸿章的上书的史实)上书的失败及战争连遭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于是决定赴檀香山联系华侨,宣传革命,由此可见,兴中会是一个旨在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团体出现的,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分析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教法:引导学生结合同盟会成立的背景,分析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继兴中会成立后,从1894年到1905年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他们的思想四处传播,众多分散的团体急需要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团结力量。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4、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咬文嚼字”,对号入座。
三民主义是对革命纲领的阐发和总结,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特别注意理解“鞑虏”的含义是指满洲贵族统治者;“建立民国”是民权主义思想,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思想,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决贫富分化。
深入挖掘:从理论上说,革命派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那你认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什么?(民权)
联系现实,活学活用:当前,我国正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党中央特别关注三农问题,你认为三民主义中哪一点能体现出这种思想?(民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的水利工程之一,孙中山当年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集中体现了他的民生思想。
三民主义是当时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但它有没有局限性呢?
学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三民主义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这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和软弱性。分析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为后面理解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作准备。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和他的战友在许多地方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结果都失败了。但革命的形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过不懈的努力,1911年武昌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武昌起义是怎样的?
自学指导三
阅读课本37-38页第二子目,结合图片和课本小字,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
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3、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
4、 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
5 、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
1、武昌起义爆发和经过。
教法、学法:组织学生模拟表演起义爆发的场景,结合地图口述起义的经过。
2、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法、学法: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重要事件。
阅读38页武昌起义形式图,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出武昌起义爆发后有多少省份宣布独立?按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革命接下来会导致什么结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国急需要一个政权和一个能控制全国的领导人,那么这个政权是什么?何时在哪里成立?领导人是谁?
教师总结:各省纷纷独立和席卷全国的群众性的自发斗争,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这个时候,迫切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在客观形势的需要下中华民国成立了。.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学法:组织学生根据问题,合作探究。
(1)孙中山当时能否不向袁世凯妥协?你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让位?
(2)你认为革命政权最后夭折的原因是什么?
教法:结合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阿Q正传》,教师讲解:当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实力强大,而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又脱离了人民群众,加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软弱妥协,注定了革命发展的方向会发生变化。
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走不通;走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走不通;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只能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对于孙中山的让位,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是迫于压力不得已,二也体现出他为了革命的成功,丝毫不吝啬于自己所的一切,甚至是宝座,充分体现出孙中山高尚的人格魅力,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辛亥革命成败评价。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看成败,分组辩论;快速识记,互相检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的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从后边将要学习的“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可以看出来),后来发生了新文化运动,思想获得空前解放;在经济上,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总和;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了清政府,无疑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上是革命成功的表现,概括起来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可是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根本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而革命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了,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因此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虽然赶下了皇帝,但是没有铲除封建制度,也没有赶走帝国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引导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辩证论的唯物史观。
课堂总结: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准备 高潮 结果 意义
成立团体和政党 1894 兴中会 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05 中国同盟会
创办机关刊物 《民报》
提出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当堂训练
一、选择题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强学会 D. 同盟会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在
A.南京 B.东京 C.北京 D.上海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C.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D.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4、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袁世凯 D.梁启超
二、找错误: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1910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在这之前,孙中山先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和兴中会。他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主义,1911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后来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段祺瑞窃取。
三 、 自由创作
请你根据本课所学,编写辛亥革命的历史剧或者用漫画的形式设计辛亥革命纪念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 B 3、C 4、B
二、找错误
1910年10月10日,改为:1911年10月10日
先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和兴中会,改为:先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革命政党同盟会
指导思想是民族主义,改为三民主义
1911年1月1日,改为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改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北洋军阀首领段祺瑞,改为袁世凯
三 、 自由创作
根据爱好,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