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沂源县实验中学 初二历史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涉及。但事实上,要想完整勾勒中国近代急剧变动的全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全课分为三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上述三目均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 火车、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2)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 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培养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导入: 出示“磁悬浮列车”图片和“嫦娥一号首张月面图像”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第一框,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
(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费人力,行运有限制。)
2、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19世纪的轮船、火车, 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
并播放投影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近代中国铁路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有线电报。后来又出现了电话。 )
(引导学生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第二框,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出示慈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2、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3、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点拨:
1、①出示慈禧的照片和旧式的照相机图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②照片展示“我家乡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对比,感受时代的变迁。
③ 播放幻灯片,并简要讲解近代中国电影的演进过程(小字部分略处理),并播放音频资料——《渔光曲》主题曲。
2、根据学生回答,强调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的出现,如《申报》,商务印书馆(图片展示《申报》,商务印书馆)。
3、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学指导三:
1、显示溥仪照片,提出问题: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
2、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3、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
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教师点拨:
1。结合学生的各种猜测(蓄辫是满族的传统,剪辫易服是因为溥仪与封建习俗决裂;出于个人爱好;受到当时社会影响等等)说明,溥仪剪短发穿西装是受辛亥革命影响,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习俗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中,较为重要的是民主观念的传入,这对于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明确:在辛亥革命后,发式、服饰、礼节、称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时期在这些方面的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①结合盐商初见总统的举动,说明民国时期,固有的叩拜礼等陋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旧存在;②而在盐商与孙中山的对话中,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如:见总统不下跪,平民可以和总统握手,坐着与总统谈话,总统是人民公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④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在同学之间,体现为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在人与人之间,民主体现为理解、支持,人与人地位的平等。
4.框架总结本课:
社会生活的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改称呼等
达标练习:
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A 2 D 3 D 4 B 5 A 6 B 7 D 二、综合运用1.①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②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③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