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诵读课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送别诗开篇并无惜别之语。以散文式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一个个昨日弃我而去,不可挽留;接踵而来的今日,多少烦恼忧愁涌上心头。
这两句作者借景抒情。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面对金秋美景作者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与境契合的舒畅,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充分的体现出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遥望秋空,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南飞,面对这样的美景,激起高楼畅饮的豪情。
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写出了作者对朋友 的称赞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你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骨,我的诗句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的凌云壮志。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 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隐寓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都怀着高雅超越凡俗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上晴天把明月揽在在手中。
当诗人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流得更急,举杯销愁,更增添许多无法排遣的愁思。
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诉。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活在尘世间不能称心如意,那我明天就散着头发驾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有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主题:这首诗抒写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渔家傲
范仲淹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渔家傲: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题解
我们应该向范仲淹学习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也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诵读课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不似江南清爽美丽。鸿雁毫不留恋这荒寒的地方,一群群向衡南飞去。军中号角一吹,边地特色的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响起。在像屏障一样的群山里,太阳西沉,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的城门紧闭。
上阕意译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即雁去
衡阳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
欣赏名句
1.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概括总的感受,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和季节。
课文赏析
2.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何况戍边将士,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饮下这杯粗酿的浊酒聊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悠,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的流泪。
下阕意译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表明边塞生
活的艰苦,“家万里”
表现了思乡之切。
燕然未勒归无计
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表现出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总结
渔家傲范仲淹
上阕写景
雁去
边声
孤城
长烟
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异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泪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边境军旅生活的词。通过描绘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未成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体裁:散曲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
小令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课文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作杂剧15种。《汉宫秋》为代表作。选自《全元散曲》。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称“元曲四大家”。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漂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意译
寿阳曲 山市晴岚(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
赏析品味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小桥流水人家
赏析品味
本句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真切地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旅人的孤独。
古道西风瘦马
赏析品味
夕阳将去,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远离亲人,漂泊在荒远的他乡。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