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使用刻度尺和计时工具进行测量的过程,领会测量的实质是定量比较;
2、学习用列表和条形统计图两种方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生活中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2、教学难点:理解测量是一种以一定的标准量(单位)为依据的定量比较。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与讨论。
教学器材:刻度尺(直尺、三角板等)
表(秒表、手表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
1、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
(?http:?/??/?221.211.188.106:8080?/?czpd?/?kczy?/?shang?/?wl?/?3?/?04?/?rj-kebiao?/?1?/?12_3?/?12_3_sj?/?doc?/?jwl9s120306001.htm"
\l
"1?)”的故事吗?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2、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拃)课桌的长度。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完成
1、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启发学生对“比较”的理解,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新课探究:长度的单位认识刻度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长度的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单位的换算:多媒体展示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2、多媒体展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3、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2、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会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测量结果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
1、交流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2、交流对“米”的理解;3、单位换算练习。阅读课本“活动1”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讨论交流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的理解。交流并完成课本“活动2”;交流测量的过程及结果。
1、对于长度单位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单位换算和科学计数法不够熟练,所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是本节的难点之一,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
四、小结
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交流及时总结巩固自己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
多媒体展示
学生完成
通过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反思: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关于单位,我用课件展示了进率阶梯图,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明确各单位的关系。
关于刻度尺的用法,我利用课件展示出了“五个会”,后来讲评中强调了在小学使用刻度尺时没有注意的两个“会”。根据测试反馈的情形看:“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还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还是习惯性的读数。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1、测量的实质:定量比较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