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把握:
《土地的誓言》是现行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单元教学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近似于散文诗的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大量运用排比、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我们的学生有着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内心,但由于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他们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是及特色为:以学生为主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生为人的人性化原则,还学生以口、耳、脑;以情感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朗读为主法,体现新课程的阅读教学思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以对话为平台,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灵活驾驭课堂。
因以上分析和思考,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抒彩十分浓郁的抒情散文,所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2、难点:课文有写句子语义丰富含蓄,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碍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揣摩、品味本文富于激情的语言是教学的难点。
过程方案:
导入
对话方式询问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初读课文,触摸情感
1、从课文题目中“土地”的理解入手,以“土”字落实课题任务并让学生明白“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资源,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与尊严的标志”,那么对土地的誓言就是对故乡、对祖国的誓言。从而引出下一步。
2、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故乡的句子。
3、教师朗读这两处,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这样的句式来表述。
4、学生表述,教师适时给予朗读指导。
三、细读课文,揣摩情感
1、学生读这两处文字,思考:这两处文字哪里显得不协调?(引导学生思考“呻吟”和“埋葬”)
2、投影日本侵占我东北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3、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炽痛的热爱”的具体表现。
4、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对故乡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达到饱和,那么“泛滥”则是必然的结果。(相关内容的理解、修辞的运用等在朗读指导中完成。)
四、品读誓言,升华情感
1、学生找到作者的誓言并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或者范读。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情感延伸
1、投影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写一句爱国主义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示例: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抒怀》。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炽痛的热爱故乡——————誓死保卫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