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说课(word+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展开与折叠》说课(word+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10-16 20:10:41

文档简介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展开与折叠》说课教案
一、背景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觉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活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正方体的展开及展开图的分类,而要实现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正方体不同类型的展开图的展开图,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解决问题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选择“动手实践 --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弗莱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
实践:创设出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情景,让学生进行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实践活动;
探究:鼓励学生先动脑想像,再动手实践,并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提示学生对关键步骤的思考,既突破难点又增强空间观念;
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鼓励他们描述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考虑到动手实践 --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根据教学需求,师生作好如下准备:
教师:powerpoint、几何画板课件;正方体盒子等
学生:正方体盒子,吹塑纸, 刻度尺等 。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由几何画板2链接到活动二、三、四)
活动二:请把你剪得的不同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空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活动三:请找出黑板上相同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并把它筛选出来。
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筛选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图形的变式,增强图形观念。
活动四:请按照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每一行正方形的个数进行分类,并给予命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和分类归纳能力,渗透数学思想。

活动九:总结提高 挖掘潜能
在这个活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美德,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梳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
六.教学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是:用数学实验引导教学,用探究活动贯穿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本节课我创设了九个活动,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在课前准备了“几何画板”课件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则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了解正方体的不同类型的展开图与展开的方向有关,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在具体活动中设计了先做后想、先想再做两个操作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流程清晰,有层次性,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对图形有一定的直观感知后进入理性思维,具备一定空间观念后进行充分的猜想,进行有目的验证猜想。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我安排学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们在互帮互学中不断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共23张PPT)
展开与折叠
几何画板1
几何画板2
几何画板3
几何画板4
b
c
r
f
d
a
a:后面
b:上面
c:左面
7
3
6
3
7
5
3
6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辨析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学
习内容。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
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
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
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
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
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了
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
几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
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几何直觉思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
面展开图,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
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有了
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进
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活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
的积极性
但是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
力尚不够强。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正方体的展开
及展开图的分类,而要实现难点的突破,关键在
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
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
法,培养空间观念
掌握正方体不同类型的展开图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
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动手、观察
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
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
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
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向上
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科学的价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演
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
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
计,我选择“动手实践
主探索一合作交
流”的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为皮亚杰的发生认
识论和弗莱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