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4 09: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目标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作用。
名师点睛
【释疑解难】
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重要地位: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2)现实意义:丝绸之路仍然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今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旅游热、考古热方兴未艾,而丝绸之路的开发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价值依然巨大。
【易错警示】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
2.西域都护的设置是新疆隶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不是张骞通西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感新知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3.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自从______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______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______→河西走廊→______→中亚、西亚→______。
(3)商品:商人把汉朝的丝绸和______运出,又把西域的______、葡萄、
、宝石等传入中原。
(4)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4.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最远抵达______
南端和锡兰的一条航线
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西域的管理
5.西汉
(1)机构:公元前______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
,总管西域事务。
(2)意义:标志着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使今______
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6.东汉:______出使西域,并经营西域30多年,还派
出使大秦。
课内夯基础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A.西洋
B.新疆
C.大秦
D.西域
2.(临沂市中考)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3.右图雕像中的人物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张骞,他凿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首次出使西域是为了(
)
A.寻找匈奴的去向
B.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4.(怀化市中考)下列有关丝绸之路正确的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大秦
C.洛阳→河西走廊→中亚、南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中亚、南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甘英曾出使大秦
B.班超曾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3
对西域的管理
7.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8.“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颂扬的是经营西域三十多年的(
)
A.张骞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9.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班超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
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______
订正:______
(2)错误:______
订正:______
(3)错误:______
订正:______
课外提能力
1.下框内是某班排练历史短剧的部分台词,可知他们准备的演出是(
)
甲: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当不辱使命,请陛下回去吧!
乙:此去西域非常危险,注意安全。但匈奴一日不除,国家则永无宁日,望爱卿完成任务后,早日归来。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蒙恬北击匈奴
2.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3.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
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a)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他此次西行的目的达到了吗?
(2)图(b)中这个行政机构是西汉政府在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图(c)是一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商路,这条商路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这条千年古道上
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4)结合图(b)和图(c)及所学知识,说说图(a)人物的西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课后深探究
6.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由此引起了世人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关注和猜想。
【成就篇】
材料一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1)奉汉武帝之命,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
品质?
【影响篇】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博鳌亚洲论坛
(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倡导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史料拓展
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出使西域。在西域,他靠着智慧和胆量,渡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在西域活动近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参考答案】
课前感新知
1.阳关
新疆
2.138
119
大月氏
汉朝
西域
3.(1)张骞
经济文化
(2)长安
西域
欧洲
(3)漆器
核桃
良种马
(4)东西方
4.印度半岛
海上丝绸之路
5.(1)60
西域都护
(2)西域
新疆
6.班超
甘英
课内夯基础
1.D
2.D
3.C
4.B
5.C
6.C
7.D
8.B
9.班超
张骞
洛阳
长安
西藏
新疆
课外提能力
1.A
2.B
3.B
4.B
5.(1)答: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没有,当时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2)答: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使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
(3)答:起点是中国长安;终点是欧洲。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绸。
(4)答: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促使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使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还为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深探究
6.(1)答:张骞。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质。
(2)答: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答:加强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