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4 15:5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A.
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
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
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
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统治者巩固统治,D正确;A、B、C三项所列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
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故选B项;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项;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不利于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项;分封制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排除D项。
3.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汉代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被历代的王朝所沿用,D项错误。
3.
唐朝时期,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条、碗10个、匙箸各10套。其他地方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
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民生
C.
对百姓提供必要及时的救助
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国家对贫苦百姓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救济措施,故A项排除;由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朝比以往更重视民生的结论,故B项错误;唐朝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4.
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5.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设置官员,相应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
6.《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严格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规范户籍制度,不能体现严格控制人身自由,D不正确。
7.
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说明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
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
促进了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自耕农是当时官府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故A项排除;题干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大量人口不在官府的户籍里,不利于国家赋税的增加,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故D项排除。
8.
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一一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该措施有利于
A.
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
B.
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C.
明代发展商品经济
D.
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强化对社会的控制,B正确;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无关,AD排除;户籍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故选B。
9.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10.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4l.07
庆历二年(1042年)
6671392
3764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937380
3855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259581
3881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可知,宋代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选D项;材料是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排除A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排除B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
11.《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编户齐民制度目的在于政府征收赋役,方便管理。
12.
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如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A.
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
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
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
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养济院是官方倡导的恤养机构,具有赈济作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关注民生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清代和前代的对比,故B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比乡绅更热衷慈善事业,故C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原因: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
背景:程朱理学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
(3)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等信息可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等方面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等信息从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程朱理学及其影响、宗族势力、科举制以及官僚制度发展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3)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1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
《中国经济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解析:(1)依据材料,由“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可概括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由“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可概括为,户籍登记的内容全面详细,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由“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汉承秦制……当时的户口登记……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可概括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2)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可分析得出,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据材料“秦始皇……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可分析得出,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