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风成地貌 课件(2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风成地貌 课件(2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04 12:04:34

文档简介

风成地貌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风成地貌,说出风成地貌的类型及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风成地貌形成的条件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识别风成地貌,感知风成地貌的神奇。并通过查阅资料,找出风成地貌的分布地区。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风成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
1.
风蚀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2.
风积地貌的形式、形成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暑假期间丹霞和经纬到新疆旅游他们看到了独特的地貌。这个岩石像蘑菇,这个像蜂窝,这个像个大柱子。你知道这些惟妙惟肖的岩石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习风成地貌。
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当风中的沙粒遇到软硬不同的岩石,会形成怎样的地表形态呢?
探究活动一:结合风沙搬运形式,画出岩石遭受风蚀作用后的岩石形态。
(画图过程略)
过渡:除了风蚀蘑菇外,还有很多类型的风蚀地貌,阅读课本识别主要的风蚀地貌,并描述其地貌特点。
图片展示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雅丹地貌,并让学生描述其形态。
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风蚀雅丹:地貌组合
过渡:领略过形态各异的风蚀地貌,丹霞和经纬第二站来到了柴达木盆地边缘,他们看到了成片的戈壁,丹霞问经纬: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戈壁?
探究活动二:
1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2经纬和丹霞还可能见到那些风蚀地貌?
过渡:通过经纬的讲解,丹霞认识了很多风蚀地貌,也知道了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但是丹霞仍有疑问:侵蚀下来的碎屑被风携带到哪儿去了呢?

风积地貌。
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提问:沙粒有粗有细,有大有小,在风速降低时如何有规律的沉积呢?
探究活动三: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过渡:所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在风积地貌中最典型的是沙丘,沙丘的形态多种多样,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弯弯的新月而得名。
图片展示沙丘示意图。
视频播放沙丘形成过程。
探究活动四:1.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可判断当地风向)背风坡坡形下凹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2.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为什么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绿洲边缘有一定的水分可供灌丛生长。)
教师:灌丛沙丘多为半固定沙丘,若植被覆盖率提高,就会变成固定沙丘,若植被遭受破坏则会变成流动沙丘。因此我们外出旅游时一定要小心保护干旱地区的植被。
活动:观看地图册风成地貌分布示意图,找出风成地貌分布地区。
教师小结:本节课主要讲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这两种风成地貌。重点要明确各种风成地貌的类型和形成原因,课后要通过习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共25张PPT)
2.2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
风蚀地貌—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探究活动一:结合风沙搬运形式,画出岩石遭受风蚀作用后的岩石形态。
风蚀地貌
图2-21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①接近地表部分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②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风蚀地貌
图2-22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地貌
2-23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雅丹”来自维吾尔语“雅尔当”,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在世界其他干旱地区,也有类似的地貌分布。
阅读
风蚀地貌
阅读
图2-24 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
领略过形态各异的风蚀地貌,丹霞和经纬第二站来到了柴达木盆地边缘,他们看到了成片的戈壁,丹霞问经纬: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戈壁?
为什么柴达木边缘会有这么多戈壁?
如果你是经纬,你会如何向丹霞解释呢?
探究活动二: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1.
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①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②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地面后形成戈壁滩。
2
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经纬和丹霞在这里还可能看到那些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方经风蚀形成椭圆形洼地,它向主风向延伸。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
风蚀洼地
较细的颗粒物被风吹走,留下较大颗粒的砾石。
通过经纬的讲解,丹霞认识了很多风蚀地貌,也知道了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但是丹霞仍有疑问。。。。。
这些碎屑颗粒物被风挟带到哪里了呢?

风积地貌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探究活动三:
图2-20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
1.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沙丘(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沙丘形态多种多样,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风积地貌
图2-26 新月形沙丘示意
  
新月形沙丘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活动四:
  1.
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可判断当地风向)背风坡坡形下凹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风积地貌
图2-28 灌丛沙丘
返回目录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
我国部分风成地貌分布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不计以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1.4%。
练习
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辨一辨:判断正误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陡峭的岩壁受风蚀后呈现蜂窝状形态的是风蚀蘑菇。
新月形沙丘的陡坡为迎风坡。






课堂练习
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和俯视示意图。若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则图示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