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2、在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提问、说理的过程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训练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
3、能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全面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操作教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我去年也教四年级,因为重新分班,班主任老师换了,学校要开运动会,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了解班里哪些同学水平比较高。于是呢,有一个非常认真的同学,他回到家里以后,让爸爸给他测试了一下。一共测了5次,这五次的成绩分别是(11个),第二次呢(12个)(12、14、16)这五次的个数一样多吗?
师:不一样说明他踢得有(多)有(少)。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师:第二天来到学校,老师要同学们填这个表上交。(我通常一次踢 个?)他要填的时候呢,我正好站在他的身边。我发现他填了一个数字(板书11),填完以后,他看了看我,又把他给涂掉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他为什么要把11涂掉?
师:你来说?要是你的话,你会不会涂掉呢?(不会)。
师:你会不会涂掉呢?(会)。你为什么要涂掉呢?
生:因为他每次踢的都不一样,11个不是他平时的成绩,是他最少的一次。
师:这是他踢得最少的一次,他愿意把最少的一次汇报给老师吗?(不愿意)
师: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说了,如果换成我,我也要把它涂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11个是他所有成绩中最少的一次。他把最少的填在上面,他甘心吗?
师:你们猜他涂了以后填的哪一个数?
师:他填了一个16。他看看我又把它涂掉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又要把它涂掉吗?
师:你说?如果是你,你会把它涂掉吗?
生:我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踢了两次14,所以他写的有可能是14。
师:他觉得14最好是不是?踢了两次14,因此16是不好的,所以要把它涂掉。
师:你认为他为什么要涂掉呢?
生:因为16个不是他通常踢出来的成绩。
师:16是他踢出来的一个什么成绩?
生:最多的成绩。
师:最多的是吧,他能每次都踢出这么好的成绩吗?他想万一我填一个16,老师要是让我踢,我踢不出来,什么感觉啊?
生1:很尴尬。
生2:会感觉欺骗了老师。
师:不好意思是吧。第一不想太贬低自己,又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在吹牛。其实也不是吹牛,我踢出过来啊,只不过怎样啊?我保证不了每次都踢出16个来,所以有时候填这一个还有些不好意思。
师:好了,同学们,我看到他涂掉以后,他在发呆。然后我要问本节课的一个大问题,考考大家,他最后填了一个数,你们估计他填的是几?
生:他可能填12。
师: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他踢了两次都是12。
师:在所有的成绩中,12他踢得次数?(最多),这是一次最多的(板书最多),所以要填14。
师:12虽然出现的次数最多,但还是比较的(少),它有点偏少(板书偏少)。
师:12也不行,就剩14了,肯定填14了,但是你觉得14就真的合适吗?
生:不合适,因为它还是有点偏多。
师;同学们,16最多,11最少,14偏多,12偏少,那你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数既不偏多,也不偏少的呢?能代表这位同学踢毽子的整体水平呢,每位同学都找一找,一会儿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找的呢?
(学生自主交流)
师:像这样先把五次踢得个数合起来,然后在平均分给这5次,每次看起来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得到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我们就说13是11、12、12、14、16五个数的平均数,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请大家在看过来,老师这里有一份材料,你看得懂吗?(指着黑板左方的学具),你能从这里变出一个13吗?同桌先商量商量,一会儿找同学上来操作一下。
师:变出来没有?原本高高低低的,被这位同学,你拿过来,他拿过去,把多的补给少的,拼出了一个13,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说明这个13跟这组数有没有关系啊?他是偷偷的躲在这组数后面的一个数,对不对?
师:同学们,我们在看这五个数,(指着黑板上的五个数)这五个数都很特别对不对?这个数特别在哪里?(16、最多)这个数呢(11、最少)?这个数呢(14、偏多)?它呢(12、偏少)?它呢(13、不多不少)?它是正合适,因为它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所以正合适。所以它代表了这位同学一次踢毽子的整体水平。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平均数啊?
师:老师也搜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幻灯片)前段时间,咱们学校举行了跳绳比赛,咱们班平均每人踢了 个。
师:是不是每人都踢了这么多呢?我们看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吗?
师:现在我来考考你。
三、引申应用,巩固提升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6 7 5
(师出示图)求平均每个班捐书多少本?
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再全班验证结果。
(114+135+94+89+68)÷5=100(本)
3、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四、回顾整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