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本课目标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名师点睛
【释疑解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1)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曹操去世后。220年,
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此后刘备、孙权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影响: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处于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当时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与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相比,三国时期确实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股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
【易错警示】
1.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2.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前感新知
一、官渡之战
1.背景:____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实力强大。
2.经过:____年,双方在____进行决战,曹操大败袁绍。
3.影响:为曹操统一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4.原因:____年,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5.经过:曹军与孙刘联军在____对峙。周瑜采用____打败曹军。
6.影响: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7.形成:220年,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称帝,国号____。____年,刘备在____称帝,国号____,史称蜀汉。____年,____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8.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孙吴开发江东,并加强了大陆与____的联系,蜀汉加速了____地区的开发。
课内夯基础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2.下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的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战死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军火烧袁军粮草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建立西汉
B.建立西晋
C.巩固蜀汉政权
D.建立东汉
4.这是一次以“苦肉计”“草船借箭”而脍炙人口的战役,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5.右图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长安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7.(莱芜市中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丝织业兴旺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史实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课外提能力
1.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不足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习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惫
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某班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其中分析正确的观点是(
)
①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②都与曹操有关
③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④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③.③④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三
(1)材料一所赞颂的人是谁?“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是给谁提的什么建议?该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3)请你根据材料三写出图中三个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图中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为什么?
课后深探究
6.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学完《三国鼎立》这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对曹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请你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吧!
【史料记载】
材料一
毛玠对曹操说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
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诚恳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材料二
沮授对袁绍说:现在应当把皇帝接来,定都邺城。控制住皇帝,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诸侯,招兵买马,发展实力,讨伐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抵挡我们了。”袁绍没有
采纳他的建议。
(1)材料一、二中毛玠和沮授提出的主要建议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怎样的不同历史结局?
(2)从材料一、二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众说纷纭】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小说家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一—鲁迅
(3)通过以上对曹操的研究,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史料拓展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了。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他们又白跑了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对此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参考答案】
课前感新知
1.东汉
曹操
袁绍
2.200
官渡
3.北方
4.208
5.赤壁
火攻
6.三国鼎立
7.曹丕
洛阳
魏
221
成都
汉
229
孙权
8.台湾
西南
课内夯基础
1.A
2.D
3.C
4.D
5.D
6.B
7.D
8.(1)答:标志: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史实:魏、蜀、吴三国积极发展经济。
(2)答:地理位置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赤壁之战表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课外提能力
1.B
2.A
3.A
4.A
5.(1)答:诸葛亮。“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周瑜采纳黄盖建议火烧曹军。
(2)答:刘备;联孙抗曹。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答:A:蜀;B:吴;C:魏。进步,理由:三国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加强管理,发展了经济;促进了民
族融合和社会进步,为后世的统一创造条件。
退步,理由:这一时期政治格局处于分裂状态;三国都发展军力,相互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深探究
6.(1)答: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听取毛玠建议,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袁绍未听取沮授建议,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曹操势力日益壮大,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答:统治者要善于谏,并能谋善断,唯才是举等
(3)答: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