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及名著复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及名著复习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5 08: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及名著复习
《观沧海》
1、曹操:字 孟德 ,东汉末年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本诗是他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2、 “观” 字统领全文,是全诗的线索,全诗围绕 “观” 字展开, 写碣石所见,体现了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如(动静结合)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4、诗歌抒发什么情感?哪几句最能体现?
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博大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政治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赏析诗中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2)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象,
(3)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示的画面。
在这水波轻微动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1。体裁:七言绝句 内容:表达友谊,怀念友人
2。左迁:降职 闻:听说
李白,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 唐代诗人,世称 “诗仙” ,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杨花落尽子规啼”景物描写作用:借景抒情,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 离别的忧伤 ,含有 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点明时间是 暮春
4..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想象奇特,(2)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被遣远行的 怀念,牵挂和同情
5.这是一首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6.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已是偏远的山区,而龙标比它还远,一个“过”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更将李白同情友人的旅途艰辛,贬地荒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7.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展现的画面。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叫着,鸣声凄厉。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被贬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作者:
1.体裁:五言律诗 内容(思想感情): 思乡 2.次:停宿 客路:旅途 书:信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理解(画面):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2)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哲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3)感情:表现了诗人 乐观积极向上 的感情
(4)炼字: “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 “春”和“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表现诗人积极向上的感情
(5)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4.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①小景和大景相互映衬 ②“一帆悬”是小景,“两岸阔”是大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表现出来。③炼字:“阔”,写出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出一帆风顺,行船平稳。4、理解(画面)早春时节,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挂起。
5.颔联、尾联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 思念家乡亲人
6. 本诗表达诗人了怎样思想感情?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 作者
1.作者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2.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九个富有特征的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悲凉的惆怅之情。
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小令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的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归宿何方呢。
4.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温馨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句?表达什么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6.这首小令的写法:寓情于景,衬托(对比) 7.本诗思想感情: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8.从写作手法处谈谈本曲的妙处: 寓情于景 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抒发作者孤寂愁苦之情。
9.从表达作用角度说说“夕阳西下”妙在何处
①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氛围②使全曲情景交融,混为一体。
8.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秋日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
1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1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前三句。
运用白描的手法,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向,构成一幅苍凉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咏雪》知识点
1、 填空:(6分)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 《世说新语》 。作者是 南朝宋(朝代)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二、解释词语:(13分)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骤: 急、紧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 7.似:像 8.差:大体 9.拟:相比 10.即:就是
11.未若:不如、比不上 12.因:乘着 13.儿女:子侄辈的人
三、翻译句子:(每个句子2分,共10分)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理解性默写(每题2分,共8分)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而雪骤。
3.两个咏雪的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的句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和睦、温馨、欢快、轻松,其乐融融的场景。
2.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3分)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我认为“柳絮因风起” 比喻好,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3分)
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比喻十分传神,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3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5.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
1、 《世说新语》简介(4分)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1、 通假字(1分) 尊君在不 “不” 通“否”
三、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各分,共8分)
陈太丘与友 期 :古:约定 今:日期 太丘舍 去 古: 离开 今: 前去,前往
下车 引 之 古: 拉 今: 引用 元方入门不 顾 古: 回头看 今: 照顾
四、重点词 (每个1分,共14分)
① 期:约定 ② 至:到 ③ 去:离开 ④ 行:走 ⑤日中;正午时分⑥ 舍:放弃 ⑦ 乃:才 ⑧ 委:丢下 舍弃 ⑨ 则:就,便,那么 ⑩ 引:拉 ? 顾:回头看 12.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君:你
五、翻译句子(每个句子2分,共8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六、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这则故事的大意。(2分)
元方对父亲的友人无信无礼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2分)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3.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什么?(2分)
(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 陈太丘的朋友和陈元方 两个人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比描写
4.主要人物性格特征(10分)
陈太丘的朋友:
无信-------“期日中,过中不至” 暴躁易怒---- -- “友人便怒”
粗鲁------“非人哉!” 无礼------------ “对子骂父”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的性格特点: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有节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6分)
认为元方做得对的理由:(元芳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语言粗俗,态度恶劣;远方必须“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的体现,同时也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认为元方做得不对的理由是:(元芳失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友人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错了,也应该以礼相待。
6.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4分)
(1)他懂得信的重要;(2)他懂得礼的重要;(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7.在人际交往方面,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知错就改。
《峨眉山月歌》知识点
1. 作者 李白 ,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人称 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唐 (朝代)著名的 浪漫主义诗人 。
2. 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写出了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
3.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之情。
4.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的, 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这首诗构思精巧,精巧之处表现在哪里?)
(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2)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江南逢李龟年》知识点
1、 杜甫,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风是 沉郁顿挫 ,著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无家别 》《 垂老别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
(3)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 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1)点明相逢时节是暮春;
(2)国家的衰败;
(3)慨叹自己和李龟年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悲;
4. 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反衬。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道和沉沦身世。
(2)抒发对国运衰微的现实无限感慨和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点
1. 作者, 唐 朝著名的 边塞 诗人 岑参 ,世称: 岑嘉州,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高岑” 。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这首诗写了 重阳节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九日”“登高” “酒”“菊”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由此得知,古人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2)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3)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4.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因为 正在“行军中”, 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联想,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7.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点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环境气氛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戍边将士(征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4.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
(1)“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反衬出夜景的空寥寂静。
(2)“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的和急切盼归之情。
4. 试描述“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论语》十二章
2.找出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句子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3.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 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六、轻松闯关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 》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举例说明。
如《 》中写 (人名)
相关情节概述:
(3)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现在藐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4)作者回忆少年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股市”如“子路负米”、____、____之类;,而____、____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____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
(6)《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指的是____
(7)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后来呢?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参考答案:
(1)《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2)例如:①《阿长与<山海经>》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3)范爱农(4)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5)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6)绍兴城(7)是个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的人;爱憎分明,为人正直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际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