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化学全程学习方略课件: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人教版必修1(共20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中化学全程学习方略课件: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人教版必修1(共202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0-17 14: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2张PPT)
【例1】(2009·广东理基改造)下列
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规范解答】选B。本题考查实验室安全操作。
【变式训练】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可燃性气体的验纯
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D.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解析】选B。A、D两项主要是从不能污染试剂角度考虑的。为防爆炸,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必须验纯。为防漏气,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故选B。
【例2】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回答下列各问题。
(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42-?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粗盐经过溶解→过滤后的溶液中滴加饱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请问这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溶解时:____________;过滤时:______________;
蒸发时: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粗盐的提纯,解答时注意以下两点:
【自主解答】(1)蒸发操作为:酒精灯 铁圈
蒸发皿 加热 撤去酒精灯,故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2)本题中检验SO42-是否存在,可取适量溶液于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即证明含有SO42-,而除去SO42-可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即可。
(3)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目的是除去其中的Ca2+和过量的Ba2+及少量的Mg2+。
确定
放置
开始
结束
(4)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固体的溶解;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答案:(1)①②③④⑤
(2)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SO42- 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
(3)除去Ca2+、过量的Ba2+及少量的Mg2+
(4)搅拌,加快固体溶解 引流 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变式训练】(双选)(2010·金华五校联考)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
【解析】选C、D。首先搞清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分别使用Na2CO3溶液、NaOH溶液和BaCl2溶液,且三种溶液均过量,才能使杂质离子分别变成CaCO3、Mg(OH)2、BaSO4沉淀,过量的BaCl2溶液只能用Na2CO3溶液除去,故要先加入BaCl2溶液后加入Na2CO3溶液,才能保证不引入新杂质Ba2+,而多余的NaOH和Na2CO3只需要在过滤后加入盐酸即可,至于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只要在过滤前加入就可除去Mg2+,因此C、D两项都正确。
1.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当出现CO中毒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抬到室外空气新鲜

C.制取并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
D.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解析】选B。少量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不能用NaOH溶液冲洗,因为NaOH有较强的腐蚀性,A项错误;若用排水法收集O2,应先撤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发生倒吸,C项错误;含H2SO4的废液经处理后,倒入指定位置,不能用水冲入下水道,D项错误。
2.蒸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B.当蒸发皿盛满溶液时,用微火加热
C.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D.在蒸发溶液时,为防止污染药品,一般不用玻璃棒搅

【解析】选A。蒸发时,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器的 ,
蒸发皿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为防止液体飞溅,用玻璃
棒搅拌,待出现大量的固体时,停止加热,故只有A项正
确。
3.关于过滤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
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
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解析】选C。过滤操作的基本要领是本题的判断依据。
4.(2010·焦作高一检测)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设计实验方案为:
则X试剂为( )
A.Na2CO3 B.K2CO3
C.Na2SO4 D.K2SO4
【解析】选B。在除去杂质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以除去KNO3中少量Ba(NO3)2的流程为:
5.有一包白色粉末状混合物,可能含有Na2CO3、NaCl、CaCO3、CuSO4、Na2SO4、MgCl2中的某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各问题。
【解析】根据实验(1)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CuSO4和CaCO3(因为CuSO4溶液显蓝色,CaCO3难溶于水)。根据实验(2)向一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有Na2SO4,肯定没有Na2CO3(因为BaSO4和BaCO3都是白色沉淀,但BaSO4不溶于稀HNO3,BaCO3溶于稀HNO3)。根据实验(3)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推断原混合物中含有MgCl2[因为Mg(OH)2是白色沉淀]。
答案:(1)CuSO4、CaCO3
(2)Na2SO4 Na2CO3 (3)MgCl2
A 组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选A。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
试管容积的 ,A错误;取用粉末或小颗粒药品时应
用药匙或纸槽,B正确;取用较多液体时,可直接倾倒,且使试剂瓶的标签朝向手心,C正确;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D正确。
2.(2010·泰州高一检测)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剩余的药品倒入水池
C.用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D.尝一下实验室酒精的味道
【解析】选A。实验室中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也不能品尝,不能直接将鼻孔凑到容器上闻气体气味,而应用扇动法,剩余药品应倒入废液缸,不得倒入水池,故选A。
3.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B.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C.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验装置气密性
D.称量NaCl固体时,先在托盘上各放两张完全相同的
纸,再加药品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先后顺序,要从实验的安全方面及实验能否成功、先后顺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考虑,C项操作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药品,故选C。
4.(2010·商洛高一检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
2KClO3 2KCl+3O2↑,反应后从剩余物中回收二氧
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已知MnO2为黑色难溶于水
的固体)( )
A.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B.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D.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MnO2
====

【解析】选B。实验室制取O2反应后固体剩余物为KCl(易溶于水)和MnO2(难溶于水),因此可将混合物溶于水并过滤即可分离二者,而要求回收纯净MnO2,所以对MnO2还需洗涤、干燥,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5.(10分)为了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MgCl2、MgSO4,可选用Ba(OH)2、HCl和K2CO3三种试剂,按下图步骤操作:
(1)写出三种试剂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填表:
【解析】当有多种杂质共存时,应认真分析。要使杂质一一除去,必须考虑到所加试剂是过量的,而且过量的试剂在后面步骤中必须除去,要除去Mg2+,可用含OH-的试剂,除SO42-可用含Ba2+的试剂,故选用Ba(OH)2。加入的过量Ba(OH)2中的Ba2+可用K2CO3除去,过量Ba(OH)2中的OH-,以及过量K2CO3中的CO32-,可用稀盐酸除去,最后加热煮沸可除去HCl。
答案:(1)Ba(OH)2 K2CO3 HCl
(2)
6.(16分)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和硫酸钾。现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并检验其中的CO32-、SO42-和Cl-。
(1)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_______,④_________,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_______(填选项的标号)。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码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为保证钾盐不损失,需将滤渣洗涤,洗涤滤渣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制得的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并把溶液分成3份,分装在3支试管里。
①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有________产生,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_____。
②在第二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可观察到有_______生成,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
③在第三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再加入AgNO3溶液,可观察到有_______生成,证明溶液中有_______。
【解析】(1)草木灰中含有难溶于水的悬浮杂质,通过过滤即可除去,因此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步骤为:称量样品→溶解沉降→过滤→蒸发→冷却结晶→钾盐晶体。
(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指针向哪偏,则哪边重,今向右偏,则说明左盘轻,砝码重。
(3)洗涤滤渣的方法是向漏斗内加蒸馏水至浸没滤渣,使水自然流出,重复操作2~3次。
(4)①K2CO3 CO2气体,②K2SO4 BaSO4白色沉淀,③KCl AgCl白色沉淀。
HCl
BaCl2
AgNO3
答案:(1)过滤 蒸发 (2)B
(3)向漏斗内加蒸馏水至浸没滤渣,使水自然流出,重复操作2~3次
(4)①气泡 CO32- ②白色沉淀 SO42-
③白色沉淀 Cl-
B 组
1.我们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中都可以用到物质分离的方法,下列分离方法与过滤原理相同的是( )
A.含有泥沙的浑水,静置一会儿水沙分离,可取得上
层的清水
B.农村“扬谷”分离饱满的谷粒和干瘪的谷壳
C.建筑工地上用铁筛把大小不同的沙粒分开
D.淘米除去米中混有的小沙粒
【解析】选C。过滤是根据颗粒大小不同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只有C符合,A、B、D是根据密度大小不同,故选C。
2.今有A、B、C、D、E、F六种装置,如图所示。(胶塞、导管可自由选用)
(1)写出①~④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择________和
___________相连接,制取并收集氢气时应选择______和__________相连接。
(3)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气体的实验,应选择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连接,检验气体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制取氢气并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选择________
和___________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收集O2、H2、CO2的装置以及检验CO2的方法和H2还原CuO的装置。检验CO2可根据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还原CuO时注意防止生成的Cu被氧化成CuO。
答案:(1)铁架台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2)A E B F (3)A C 有白色沉淀生成
(4)B D 防止生成的铜再和氧气反应
实验室可用氯化钙固体和碳酸钠溶液等试剂,制取一定量纯净的硝酸钙晶体。
(1)制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简述实验操作步骤(不要求回答使用的仪器,但要求回答试剂的用量,如少量、适量或过量):
①用蒸馏水完全溶解CaCl2后,加入______________。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并用______洗涤沉淀至无Cl-。
③加入________使沉淀完全溶解。
④_________、冷却、__________得到硝酸钙晶体。
(3)今有两个盛白色晶体的广口瓶,其标签模糊不清,只知道盛放的分别是Ca(NO3)2晶体和NaHSO4晶体,试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解析】先用C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得CaCO3沉淀,再将沉淀与HNO3反应制得Ca(NO3)2。为使CaCO3沉淀完全,应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对沉淀处理时要用蒸馏水洗涤干净后,再加入过量的(或适量的)HNO3使沉淀全部溶解完。最后再经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得Ca(NO3)2晶体。
鉴别Ca(NO3)2和NaHSO4晶体,可先将两晶体分别溶于适量水中,然后根据Ca2+、SO42-的沉淀反应及H+的性质通过加入Na2CO3,紫色石蕊试液,BaCl2,铁粉等方法鉴别。
答案:(1)CaCl2+Na2CO3 ==== CaCO3↓+2NaCl,
CaCO3+2HNO3 ==== Ca(NO3)2+CO2↑+H2O
(2)①过量的Na2CO3溶液 ②蒸馏水
③过量(或适量)HNO3
④蒸发 结晶
(3)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应及时倒入下水道
B.实验室的废酸或废碱可用中和法来处理
C.实验用剩的钾、钠等金属要及时扔进废液缸
D.如果酸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解析】选B。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大多是有害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钾、钠等活泼金属是易燃物,要妥善回收。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来中和实验桌上的酸液,应用NaHCO3溶液。
2.通过加入过量的化学药品,采用恰当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除去某溶液里溶解着的杂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
A.NaCl溶液(BaCl2):加Na2SO4溶液,过滤
B.KNO3溶液(AgNO3):加NaCl溶液,过滤
C.NaCl溶液(I2):加酒精,分液
D.KNO3溶液(I2):加四氯化碳,萃取
【解析】选D。A项中加入过量Na2SO4虽然能除去BaCl2,但过量的Na2SO4无法除去,应用Na2CO3,A错误;B项加入NaCl虽然能除去Ag+,但Na+又成为新的杂质且无法除去,B错误;酒精与水互溶,四氯化碳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用酒精萃取NaCl溶液中的I2,但可用四氯化碳萃取KNO3溶液中的I2,故C错误,D正确。
3.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
管,再熄灭酒精灯
C.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接液烧杯内壁
D.在由氢氧化铜分解制氧化铜时,要边加热边用玻璃棒
搅拌
【解析】选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若为腐蚀性药品还应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A错误;用加热法制取气体且用排水法收集时,为防止倒吸,应先撤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B正确;过滤时,为防止液体飞溅,漏斗下端要紧贴烧杯内壁,C正确;为使固体受热均匀,加热时应用玻璃棒搅拌。
4.玻璃仪器洗涤时,下列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
A.灼热的玻璃仪器应冷却至室温后再洗涤以防炸裂
B.洗涤时一般是先用水冲洗,若达不到要求再用别的方
法洗涤
C.凡是已洗净的仪器,要用干布或纸擦干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附着在玻璃仪器内壁上的水
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选C。洗涤玻璃仪器时,若仪器灼热,需等其冷却后再洗涤,否则易炸裂,A错误;洗涤时,一般先用蒸馏水冲洗,若达不到要求,则用特殊试剂清洗,洗干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且不能用干布或纸擦,B、D正确,C错误。
5.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A.用加入适量铁粉的方法除去Cu(NO3)2溶液中混有的
AgNO3
B.用洗气瓶中的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C.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仅加入BaCl2溶液,以检验未知
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D.先后滴加石蕊试液、BaCl2溶液,将盐酸、硫酸、硫
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无色溶液鉴别开
【解析】选D。因为Fe+Cu(NO3)2====Fe(NO3)2+Cu,Fe+2AgNO3 ==== Fe(NO3)2+2Ag,故加入铁粉时能除去AgNO3,但也能与Cu(NO3)2反应,A错误;NaOH+HCl
====NaCl+H2O,2NaOH+CO2====Na2CO3+H2O,故NaOH能除去HCl,也能消耗CO2,B错误;若原溶液中有Ag+而无SO42-,加入BaCl2溶液时,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加入石蕊试液时,溶液变红的为盐酸和硫酸,溶液显
蓝色的为氢氧化钠,剩余两个为硫酸钠和硝酸钾,盐酸和硫酸再通过加入BaCl2溶液来鉴别,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硫酸;硫酸钠和硝酸钾也可用BaCl2溶液来鉴别,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D正确。
6.将下列左栏中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与右栏被提纯的各组混合物连线。
(1)过滤 A.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
CaCO3颗粒
(2)升华 B.除去O2中少量的水蒸气
(3)加热分解 C.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少量NaI
(4)洗气法 D.除去氧化钙中的CaCO3
【解析】除去溶液中的固体颗粒,一般用过滤的方法;除去O2中的水蒸气可通过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单质I2易升华,可用升华法把I2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CaO中的CaCO3可用加热法使CaCO3分解。
答案:
7.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溶液,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SO42-和NO3-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图表示:
(1)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所用试剂的名称:
试剂1_______,试剂2_______,试剂4________。
(2)恰当地控制试剂4的加入量的方法是______。
(3)加入过量试剂3的目的是__________。
(4)在加入试剂4后,获得固体D的实验操作④是______(填操作名称)。
【解析】要实现Cl-、SO42-和NO3-相互分离,可根据这三种离子之间的性质差异来选择合适的试剂和分离方法。首先用过量的BaCl2或Ba(NO3)2溶液(试剂1)将SO42-转化为BaSO4沉淀(沉淀A),然后用AgNO3溶液(试剂2)将Cl-转化为AgCl沉淀(沉淀B),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试剂3)将过量的Ba2+、Ag+转化为BaCO3、Ag2CO3沉淀(沉淀C),在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HNO3(试剂4)将过量的Na2CO3转化为NaNO3,只要此时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则说明Na2CO3已除尽。最后将NaNO3溶液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即可得NaNO3固体。
答案:(1)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 AgNO3溶液
HNO3溶液
(2)测定溶液的pH,pH略小于或等于7时则停止加入
(3)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2+、Ag+
(4)蒸发、冷却、结晶、过滤
【例1】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海带为
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 mL碘水和15 mL四氯化碳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
好玻璃塞;
C.检查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分液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
最后关闭活塞,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承接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
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G
→E→F。
(2)上述G步骤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选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4)已知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的多,能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自主解答】(1)题目给出了八个步骤,后五个步骤的顺序也已给出了其中四个:A→( )→G→E→F,只要考虑到静置、分层后才能分液,顺序应为A→(H)→G→E→F。前三个步骤应为:查漏→装液→振荡,即C→B→D。
(2)为保证分液漏斗内液体顺利流下,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应注意漏斗内部应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3)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应是两种溶剂不互溶,且要提取的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应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4)因为酒精与水互溶,故酒精不能作萃取剂。
答案:(1)C B D H
(2)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
(3)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更大
(4)不能 酒精与水可以互溶
【变式训练】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洋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上述流程②③设计成如图所示:
已知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KI 2KCl+I2
====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提取过程①③中实验操作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四氯化碳是_____色、比水________的液体。F中下层液体的颜色为__________色,上层液体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
(3)从F中得到固态碘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4)在灼烧过程中,将使用到的(除泥三角外)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__。
A.试管 B.瓷坩埚 C.坩埚钳 D.蒸发皿 E.酒精灯
【解析】(1)从实验流程看①操作为过滤,③操作为萃取。
(2)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后,上层液体为KCl溶液,注意不含Cl2和I2。
(3)分液后得到碘的CCl4溶液,然后用蒸馏的方法得到I2。
(4)给固体物质加热灼烧时用坩埚、坩埚钳和酒精灯。
答案:(1)过滤 萃取
(2)无 重 紫红(或紫) KCl
(3)分液、蒸馏 (4)B、C、E
【例2】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某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
C.某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 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
+硝酸银溶液
+氯化钡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规范解答】选C。本题考查了典型离子的检验。
【变式训练】某溶液中含有Na2CO3和Na2SO4两种溶质,欲证明其中SO42-、CO32-确实存在,选用的方案是先取
少量的原溶液滴加过量的______________,发现有气
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溶液,出现白色
沉淀,则可证明SO42-、CO32-确实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对SO42-、CO32-的鉴别。解题时注意SO42-、CO32-在同一溶液中时,鉴别时要防止相互干扰。
答案:稀盐酸(或稀HNO3)
BaCl2[或Ba(NO3)2或Ba(OH)2]
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为让被困的红军战士吃上
食盐,潘冬子将浸透食盐水的棉袄裹在身上,带进山中……假如潘冬子欲从食盐水中提取出食盐,最好采
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萃取 C.蒸发 D.蒸馏
【解析】选C。从食盐水中获得NaCl晶体,应用蒸发的方法,C正确。
2.(2010·青岛高一检测)在溴水里加适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明显现象
B.分层,上层液体呈橙红色
C.分层,下层液体呈橙红色
D.分层,下层是呈紫红色固体
【解析】选C。因Br2易溶于CCl4,而CCl4难溶于水且比水的密度大,所以在溴水中加入CCl4后,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溴的四氯化碳层,呈橙红色。
3.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蒸馏烧瓶中盛约 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
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自来水中
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
D.收集蒸馏水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
【解析】选B。为防暴沸,蒸馏时,加入的液体约为蒸
馏烧瓶容积的 ,且加入几粒沸石,A正确;温度计测
的是蒸汽的温度,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B错
误;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这样冷凝效
果好,C正确;因为仪器中难免有杂质存在,为保证蒸
馏水的纯度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D正确。
4.下图所示四种化学操作名称从左到右分别为( )
A.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B.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萃取、蒸馏、蒸发、过滤
【解析】选A。根据给出的四个操作装置可知自左至右分别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选A。
5.(2010·临沂高一检测)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法 B.结晶法 C.分液法
D.蒸馏法 E.过滤法 F.升华法
①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_________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③__________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
④__________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
【解析】萃取分液法是指利用萃取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形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并分离的方法,如④;而分液法是把互不相溶的两液体分离开来,如②;结晶法是利用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法应用于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如③;过滤法应用于分离易溶物质和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如①;升华法用于分离热稳定性强的物质和易升华的物质。
答案:①E ②C ③D ④A
A 组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双选)(2010·湛江高一检测)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
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
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
须比水大
【解析】选A、D。蒸发时,待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A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因为测得是蒸气的温度,B正确;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正确;选择萃取剂时,只要保证萃取剂与原溶剂、原溶质互不反应,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它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即可,D错误。
2.(2010·商洛高一检测)只用下列试剂中的一种就能鉴别Ba(NO3)2、Na2CO3、K2SO4三种溶液,则该试剂是
( )
A.KNO3溶液 B.稀H2SO4
C.NaOH溶液 D.Na2SO4溶液
【解析】选B。
故B正确,A、C两项与三种物质均不发生反应,D项只能鉴别出Ba(NO3)2,故选B。
3.(2010·盐城高一检测)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铁粉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
的H2
【解析】选A。Mg、Fe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MgCl2、FeCl2,而Cu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A正确;汽油与煤油互溶,不能用萃取方法分离,B错误;KNO3和NaCl均溶于水,故C错误;O2和H2的混合气体遇热可能发生爆炸,D错误。
4.(双选)有甲、乙、丙三种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则甲、乙、丙三种溶液可能是( )
A.BaCl2、H2SO4、MgCl2 B.CaCl2、HNO3、AgNO3
C.CaCl2、HNO3、NaCl D.BaCl2、HCl、Na2SO4
【解析】选B、D。Na2CO3 CaCO3白色沉淀 Ca(NO3)2,再加AgNO3后,Ag+与原溶液Cl-又生成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Na2CO3 BaCO3白色沉淀
BaCl2 BaSO4白色沉淀,故B、D正确。
CaCl2
HNO3
BaCl2
HCl
Na2SO4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5.(12分)蒸馏是实验室制备蒸馏水的常用方法。
(1)图Ⅰ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常用装置,图中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Ⅱ装置也可用于少量蒸馏水的制取(加热及固定仪器略),其原理与图Ⅰ完全相同。该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导管较长,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中还应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解析】(1)图Ⅰ是一套蒸馏装置,该装置的错误之处是冷凝水的流向反了,这样降低了冷凝效果。
(2)仪器A是蒸馏烧瓶,仪器B是冷凝管。
(3)在蒸馏时应加入沸石(碎瓷片)防止液体在高温加热下暴沸。
(4)长导管与空气接触面积大,起到了冷凝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冷凝效果,烧杯中应加冰水。
答案:(1)冷凝管进出水口颠倒
(2)蒸馏烧瓶 冷凝管
(3)沸石(碎瓷片) 防止液体暴沸
(4)冷凝水蒸气 冰水
6.(14分)松花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CaO)、纯碱(Na2CO3)和食盐(NaCl)。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制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即可食用。
(1)腌制松花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不考虑黏土中物质可能参与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蛋外的糊状物经水溶解、过滤后,滤液中肯定大量含有的溶质为_____和______,可能含有的物质为Ca(OH)2或Na2CO3。
(3)某同学设计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探究(2)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请你帮他完善实验方案。
问题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必做实验②就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两个反应:
CaO+H2O ==== Ca(OH)2,
Ca(OH)2+Na2CO3 ==== CaCO3↓+2NaOH。
(2)松花蛋外的糊状物经水溶解过滤后,滤液中肯定含有配料中的NaCl以及反应生成的NaOH,可能含有Ca(OH)2或Na2CO3,二者只能有其中的一种,因为二者能够反应。
(3)检验滤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时,实际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可加入适量盐酸,看是否有CO2生成。也可以加入Ba(OH)2、BaCl2、CaCl2等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若在实验①中已经检验出有Ca(OH)2存在,则滤液中肯定没有Na2CO3,因为Ca(OH)2和Na2CO3能够发生反应。
答案:(1)CaO+H2O ==== Ca(OH)2
Ca(OH)2+Na2CO3 ==== CaCO3↓+2NaOH
(2)NaOH NaCl
(3)滴入适量盐酸 气泡[或滴入Ba(OH)2、BaCl2、CaCl2等溶液 白色沉淀] 若实验①检验出有Ca(OH)2,则肯定没有Na2CO3存在
B 组
1.下列有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中,正确的是( )
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晶体采用蒸发的方法
B.除去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采用萃取的方法
C.将碘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沙子除去采用蒸馏的方法
D.从碘水中获得碘的晶体采用过滤的方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蒸发法,A正确;酒精与水互溶,应加生石灰后蒸馏出酒精,B错误;可用碘升华的方法除去碘中的沙子,C错误;可先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然后再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有机溶剂,D错误。
2.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四种无色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各是什么,将它们随意编号A、B、C、D后,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按要求回答:
(1)A、B、C、D溶液中溶质的分子式:
A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不反应,则说明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四种溶液中只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故二者为B、D对应的物质,又因为Na2CO3与CaCl2、AgNO3均能产生白色沉淀,故B为HCl,D为Na2CO3,则A为CaCl2,C为AgNO3,实验中的部分化学反应为:
答案:(1)CaCl2 HCl AgNO3 Na2CO3
(2)①不反应,无沉淀或气体或H2O生成
②2HCl+Na2CO3 ==== 2NaCl+H2O+CO2↑
③HCl+AgNO3 ==== AgCl↓+HNO3
已知乙醇的沸点为78.3 ℃,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且在78.15 ℃时与水可形成95.57%的恒沸混合物(即水和酒精可同时挥发)。酒精中的水可加入生石灰除去,反应如下:CaO+H2O====Ca(OH)2,CaO和Ca(OH)2均不溶于酒精。
某化学活动小组要用35%的酒精制取无水酒精;设计了如下四个方案
方案一:对35%的酒精直接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二:先对35%的酒精蒸馏得95.57%的酒精,再加入生石灰,然后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三:用CCl4对35%的酒精进行萃取,然后对酒精的CCl4溶液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方案四:向35%的酒精中直接加入生石灰,然后进行蒸馏得无水酒精。
请对四个方案进行评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在实验中将工业酒精转化为无水酒精,下列做法最不可取的是_______________。
A.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过滤
B.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蒸馏
C.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分液
(2)最好的方案是_______,错误的方案是_______,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余方案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该方法的实验步骤中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不断上、下或左、右移动酒精灯,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酒精与水可形成95.57%的恒沸混合物,直接蒸馏无法得无水酒精。CaO和Ca(OH)2都是不溶于酒精、难挥发的固体,95.57%的酒精中加入生石灰再蒸馏可以制取无水酒精,但肯定不能用分液的方法。若向35%的酒精中直接加入生石灰进行蒸馏,水太多,消耗生石灰太多。酒精与水混溶,不能用CCl4萃取。故四个方案中最好的是方案二,错误的是方案一和方案三。
蒸馏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和酒精灯。蒸馏操作中,加热时要适
当调整酒精灯的位置,目的是控制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为恒温。
答案:(1)C
(2)方案二 方案一和方案三 方案一,酒精与水可形成95.57%的恒沸混合物,直接蒸馏无法得无水酒精,方案三,酒精与水混溶,不能用CCl4萃取
(3)方案四的酒精中水太多,要消耗大量的生石灰
(4)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和酒精灯
(5)便于控制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为恒温
1.下列仪器中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天平 B.分液漏斗
C.量筒 D.集气瓶
【解析】选B。天平用于称量固体质量,量筒用于测量液体体积,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
2.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C.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淘金
【解析】选C。用过滤的方法可除去难溶性杂质,A正确;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可用蒸馏的方法,B正确;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水中的碘,C错误;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D正确。
3.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
A.Na2CO3、NaCl、NaOH B.NaOH、NaCl、Na2CO3
C.NaCl、NaOH、Na2CO3 D.NaCl、Na2CO3、NaOH
【解析】选C。三种金属离子均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Mg2+与Ag+均能与NaOH反应生成沉淀。因此首先加入NaCl溶液生成AgCl沉淀,然后加入NaOH溶液生成Mg(OH)2沉淀,最后加入Na2CO3溶液生成BaCO3沉淀。
4.萃取作为一种重要的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着广泛的用途。如从植物中提取桂花精,从银杏树叶中提取银杏黄酮、内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等。今有三组溶液:①含有水分的植物油除去水分
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
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则分离以上各混合液方法中利用萃取原理的是( )
A.① B.②③ C.③ D.①②③
【解析】选C。水和植物油互不相溶用分液法分离;碘的CCl4溶液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出CCl4;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为有机物,易溶于酒精,可用萃取法提取。
5.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几种常见漏斗的上部,A、B、C、D是实际操作中各漏斗的下部插入容器中的示意图,请指出A、B、C、D分别与a、b、c、d相匹配的组合及其组合后装置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C和a组合,用于制取气体。
(1)A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
(2)B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
(3)B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
(4)D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
【解析】A项,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液体,对应c,用于制备气体;B项,分液漏斗的分液操作(或过滤操作),对应b(或d);D项,酒精灯中加酒精,用普通的过滤漏斗,对应d。
答案:(1)c 制备气体(2)b 分液(3)d 过滤
(4)d 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6.(1)CCl4和蒸馏水都是无色液体,请按下列要求用实验方法鉴别之(简要地写出实验过程)。
①只允许用一种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用任何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aCl2,某学生用过量的Na2CO3溶液使Ca2+转化为沉淀而除去,确认Na2CO3溶液已过量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用一种试剂鉴别CCl4和H2O,可利用碘水与碘的CCl4溶液的颜色差异进行鉴别,水中碘的溶解度小,颜色浅,CCl4中碘的溶解度大,颜色深。
②不用任何试剂鉴别CCl4和H2O,可将两液体混合,因CCl4比H2O的密度大,则下层液体为CCl4,上层液体为H2O。
(2)检验试剂Na2CO3溶液已过量的方法可为:取沉淀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再加CaCl2,若产生沉淀,证明Na2CO3溶液已过量,也可继续滴加Na2CO3溶液,若无沉淀
生成,证明Na2CO3溶液已过量或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Na2CO3溶液已过量。
答案:(1)①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出少量的未知液,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单质碘,振荡,溶液颜色深的是CCl4,颜色浅的是蒸馏水
②用试管取出少量的其中一种液体,再加入另外一种液体,下层液体是CCl4,上层液体是蒸馏水
(2)沉淀反应后,用试管取出上层清液,再加入C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确认Na2CO3溶液已过量(其他合理的答案均可)
7.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G.坩埚钳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
(3)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结合给定的实验流程,让学生选择仪器、试
剂和操作方法,考查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考查了
实验设计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基本思路:含I-的
溶液 碘水 含碘的苯溶液 I2。然后将实验问题化解到各个细节中去逐一解决。(1)灼烧用到
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坩埚、坩埚钳。
氧化

萃取、分液
蒸馏
(2)物质分离方法是:固液分离用过滤;液液不互溶分离用分液,液液互溶分离用蒸馏。(3)从萃取剂选择的条件上入手解答。(4)利用I2使淀粉变蓝色的特性检验。
答案:(1)B、D、E、G (2)过滤 蒸馏
(3)苯与水互不相溶,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4)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如果变蓝,说明还有单质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