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自主赏析(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自主赏析(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4 21:21:54

文档简介

第32课 自主赏析 项脊轩志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作。
2.背景解读
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
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1.字音识记
①渗漉(shèn) ②修葺(qì)  ③栏楯(shǔn)
④偃仰(yǎn)
⑤异爨(cuàn)
⑥先妣(bǐ)
⑦呱呱而泣(ɡū)
⑧以手阖门(hé)
⑨长号(háo)
⑩扃牖(jiōnɡ)(yǒu)
?枇杷(pí)(pɑ)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3.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通“尔”,你)
4.一词多义
(1)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环顾)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动词,顾念)
(2)稍
余稍为修葺(副词,稍微)
稍出近之(副词,逐渐)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公家供给的粮食)
(3)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买)
(4)去
比去,以手阖门(动词,离开)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距离)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动词,除掉,去掉)
(5)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返璞归真(动词,返回)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动词,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顺)
若水之归海(动词,归到一处)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动词,归还)
5.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6)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7)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6.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
7.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省略句)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5)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6)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1.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
提示:(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
2.试探究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
提示: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3.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项脊轩志》便是这样,可谓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请仔细品读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1)结构“关”情。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选取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而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叙述,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质朴“增”情。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于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使最自然质朴的情感动人心扉。
(4)叠字“助”情。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4.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灵感。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1.课文主旨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回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作者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逸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写细节,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文章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郁的思想感情。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十分真实感人;“吾儿……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的动作以及几句自言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寥寥几笔,平淡之至却感人至深。
4.课文译释
通过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风貌的描写,表述自己对项脊轩的由衷眷恋。
写自己闭门读书情景及轩中四次遭火的灾难。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一、知识讲解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将其分为四类:
类型
示例
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
表感叹语气
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解析:第(1)句“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承接魏国军队的疲敝,(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的齐国身上。
[课内素材]
感受母爱
夜深了,街道上没有一点声音。只有皎洁的月亮,将它一丝的月光照射进来,映照在墙上。
“咔嚓”,门开了。我赶紧闭上眼睛,心想:“这么晚了,是谁呢?”没想到走进来的是妈妈。妈妈用她那长满了茧的手触摸着我的额头。啊!妈妈的手不再光滑,不再柔嫩。
妈妈的目光一直望着我,我已经不记得妈妈有多久没有那样地望着我。妈妈这几年以来,天天都是干家务。因此,性格变得暴躁。我记得,妈妈大多数都是在骂我,只有我得到了奖状或分数提高了,妈妈才对我有表扬,有充满希望的目光。此夜,妈妈的目光让我感到多么的温暖,多么的有安全感。
妈妈的目光是那样的深邃,眼神里带着一丝劳累,一丝的温暖,一丝的爱意。窗外的月亮,是多么的安静,多么的明亮,月亮和它的孩子们正注视着妈妈对我的爱抚。妈妈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那样慈祥,使我感觉到温暖。
[拓展阅读]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一考生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赏析】 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佳作。文章下笔直入主题,让人不由思考,作者为何“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呢?接着,文章围绕“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珊珊可爱”等语句展开思路,在联想与叙述中展示出自己对《项脊轩志》独特的感悟与体味,内容充实。收束时,虽然同样是一个“站”字,但考生的敬仰之情却是跃然纸上。
PAGE第31课 自主赏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作家作品
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
2.背景解读
本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前后,地点在今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的情景。全文以骈句为主,以诗笔行文,笔触流畅自然,风格清新洒脱,全文洋溢着诗情画意,是传诵千古的名作。
3.相关知识
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而这些雅集酬唱活动中又每每形成相对集中、固定的诗人群体,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文化常识
【金谷酒数】晋代石崇有金谷园,曾与友人宴饮其中,作《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例如: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字音识记
①从弟(cónɡ) ②秉烛(bǐnɡ) ③独惭康乐(cán)
④琼筵(yán)
⑤羽觞(shānɡ)
2.辨形组词



3.通假字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通“叙”)
4.一词多义
(1)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动词,迎)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副词,预先)
水逆流百余里(动词,向相反方向活动,反常理)
忠言逆耳利于行(动词,抵触,不顺)
摧灭群逆(动词,叛逆,此处用作名词,叛逆的人)
(2)若
浮生若梦(动词,像)
若毒之乎(代词,你)
孔子生而不知其父,若母匿之(代词,他的)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连词,假如)
(3)假
大块假我以文章(动词,借)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动词,宽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凭借)
汉人未可假兵权(动词,给予)
乃悟前狼假寐(形容词,虚假,假装)
假令仆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
(连词,假如)
(4)伸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抒发)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动词,陈述)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形容词,舒展,伸直)
5.词类活用
(1)古人秉烛夜游(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名词作动词,作诗,咏诗)
6.古今异义
(1)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大自然。
今义:多指身材高大的人。
(2)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比喻暗含的意思;关于事情的做法。
7.文言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
(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判断句)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状语后置句)
(4)大块假我以文章(状语后置句)
(5)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省略句;判断句)
(6)开琼筵以坐花(省略句)
(7)飞羽觞而醉月(省略句)
1.文章写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中宴饮时,着重体现了一个“乐”字。试分析“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高朋满座,人杰才俊。
(2)高谈阔论,畅所欲言。
(3)良辰美景,开怀畅饮。
(4)赋诗抒怀,其乐融融。
2.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
提示:作者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接下来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
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当然,这种变化,也正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3.有人曾评价“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看似平奇,实则奇奇”,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同意。这句话,只用了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
(1)“春”字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了,让人仿佛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地气一上升,形成袅袅轻烟弥漫于空气中,给自然景物披上一层轻纱,给人以文采焕然、赏心悦目的感受。
(2)这两个句子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阳春”是多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来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平淡的语言将满心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本文从语言到内容都很富有诗情画意,请做简要赏析。
提示:作者首先从议论入手,写光阴易逝,情趣相投的人们既然相聚,就需尽情欢乐。接下来写诸兄弟夜宴的情景,并不仅是叙天伦之乐,更兼共叙同游文人皆出类拔萃,儒雅俊秀。这自然比一般话家常更见情趣,更见幽雅。他们谈古论今,欣赏美妙的春景,开怀畅饮,即兴作文,风雅之至。结尾一句豪迈而充满自信。总之,本文极富诗情画意,令人百读不厌。
1.课文主旨
这篇小序记述了夜宴中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含有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但诗人主要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和俯仰古今的广阔胸怀及乐观精神。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简洁凝练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
本篇文章始终扣住春季、夜晚、桃花园的宴会,毫不偏离。如先介绍夜宴参加者的情况,再依次记叙宴席上咏歌、高谈、观花、赏月、飞觞痛饮,以及作诗、罚酒的全部活动过程,总共才用了五十几个字,可见其语言之简洁、凝练!文中句式多变,或长或短,交错运用,而且往往上下两句构成整饬、巧妙的对仗,使这篇散文兼具诗赋的特色。
(2)寄情于景,景美情浓
这篇序描写了李白与诸弟欢宴桃花园的情景。春夜已令人沉醉,何况又是在桃花园中,何况又是与诸弟相聚,加上“琼筵”,明月,饮酒,赋诗,更加透露出温馨、优雅的生活情趣。作者把深厚的兄弟之情,倾注在春夜宴饮的场景之中,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4.课文译释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
一、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类型
示例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
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解析:“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
参考译文:
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课内素材]
笑对人生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将挫折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每天都保持乐观。总之,笑对人生,这样就终能获得成功。爱情失意,与亲人决裂,又被重疾折磨得两耳失聪的贝多芬在即将被无边的黑暗吞噬年轻生命时骤然叩响了命运大门,大声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人生危难面前,贝多芬选择了坦然。20岁忽然残疾了双腿的史铁生,在看穿了死亡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之后,又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用写作将自己从死亡的召唤中挣脱出来,升华了自己的生命。面对人生苦难,史铁生选择了坚强。危难锻造了我们坚韧的本性,洗尽了我们颓废的色彩,铸就了我们直面人生的刚毅品质。
[拓展阅读]
浅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三种人生情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一年所作的一篇小序,仅仅120多字,却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一气呵成,意绪贯通。其文字的凝练、结构的紧凑和艺术手法的高妙,令人叹为观止。我在讲解中抓住李白阐释的三种人生情怀,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一、叹人生苦短中警醒
全文以议论开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认为,天地是万物暂时寄身的旅舍,光阴是制造历史的来去匆匆的过客。世间的万物不会永远存在,光阴总在快速地流逝。人活在世上就像梦幻一样漂浮无定,总共能得到多少欢乐呢?人生短暂,世事如梦,当及时行乐,方不枉此生。及时行乐的思想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中却是普遍存在的。诗人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原因,已和盘端出。更可贵的是,他跳出了魏晋以来士人普遍具有的人生悲情、人生无常、岁月短暂的哀痛基调,豁达地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喊出了震撼千古的人生壮歌。懂得了时光的流逝,懂得了生存的意义,也就懂得了存在的价值。“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一精辟论述如醍醐灌顶,震醒了多少愚昧的脑壳与悲戚的生命,发人深思。
二、赏自然美景中陶醉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乃万口传诵的名句。着一“况”字承上启下,是说不仅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促使他要夜晚来宴集,况且还有春天的美景在召唤他,大自然提供的繁复、斑斓的形态和色彩在吸引他。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自然景物分外迷人。“景”前着一“烟”字,使弥漫于空气中的袅袅青烟顿生情趣。如果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应该“夜”宴,那么在“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绚烂“文章”献给我的春季的“夜”里,他已被美景完全陶醉了,美好韶华,岂容辜负!所以他才趁着春夜,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与兄弟们团聚,尽享天伦之乐。至此,起初那种“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迷惘与感伤已荡然无存了!与自然相比,生命短暂,作者把生命置身其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自然宇宙的永恒角度去看待生命的意义,摆脱世俗思维的纷扰,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抛开人生无常的痛楚,珍惜生命的精彩,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这不仅是对桃花园美景的陶醉,更是一种对生命情怀的体验和感动,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三、叙天伦乐事中放怀
“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饯别,而是为了“序天伦之乐事”。这是全文的核心,正是要写尽开头“为欢几何”中的“欢”。诗人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难得享天伦之乐,而今相聚于流芳溢彩的桃园之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事”,真是人间幸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是说从弟们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明、多才,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能在宴席上主客一同吟诵诗篇,这是“乐事”之一!“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是指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适宜地高谈阔论。“赏”的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赏”的对象是那么优美,故“赏”是“幽赏”;“谈”的是“天伦之乐事”,也包括“赏”的对象,“谈”的内容是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大家畅所欲言、辨事明理,这是“乐事”之二!“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写大家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下不停地传杯递盏,大有他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豪情逸兴,这是“乐事”之三!“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写大家举杯痛饮,酒酣之后情绪达到高潮,于是就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四!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粪土王侯、蔑视权贵。尽管他精神上有时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由于性格豪迈,其诗作雄奇奔放,淋漓酣畅,矫变莫测,又毫不矫饰,真诚坦露,从未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这篇小序虽真实流露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感叹,可是“叹”而“不伤”,表现出珍惜时光、热爱自然的情怀和举杯痛饮、吟诗论文的快乐,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而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