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04 20: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
1.
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
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C.
物体面镜时,所成的像将远离平面镜?????????????
?D.
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
当你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且正在往右移动笔时,镜中的像正在( )
A.
用右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
?B.
用右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C.
用左手写字,往左边移动笔???????D.
用左手写字,往右边移动笔?????
3.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
 
)
4.如图所示,猴子看见水井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5.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为25
cm时,看的清楚,不容易疲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人刮胡子时应(
)
A.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25
cm
B.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50
cm
C.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12.5
cm
D.
因为像的大小不变,所以平面镜到眼的距离远近都一样
6.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
m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
m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7.如图所示,在房间的A墙上水平排列着两个字母“FB”,小明站在房间里通过B墙上的平面镜看到字母的像是_______(①“FB”或②BF)________(填写序号);若A墙与B墙相距4
m,则字母的像与字母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8.身高1.70
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
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m,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
m,则镜中像高为____m.
9.一湖水的深度为5
m,一只水鸟在距湖面18
m高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的像距湖面的距离是__
_m,当它向下俯冲捕食时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__
__.
10.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________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__(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
11.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阴浓”的形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而“楼台倒影”则是______________现象,所成的像是________立的________像。
12.小芳同学学习物理积极性很高,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她利用一块玻璃代替平面镜,图所示为小芳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她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

1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1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物体在平面镜成的像A′B′在图中画出物体AB。
15.小芳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找到了家里的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
(1)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她应该选择________两只蜡烛,选________作为平面镜。(填写代表实验器材的字母)
(2)选好器材后,她将器材按照如图甲所示位置摆放好,若将镜前蜡烛称为蜡烛A,镜后蜡烛称为蜡烛B,则小芳要想观察到蜡烛A所成的像,她应在蜡烛________(选填
“A”或“B”)一侧观察.
(3)实验中发现蜡烛通过镜面成两个像,原因是________。
(4)小芳对(3)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后重新开始实验,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这个过程中蜡烛B________(选填“应该”和“不应该”)点燃,理由是________。
(5)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没有蜡烛A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6)如图乙是小芳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她马上得出了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你认为小芳实验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7)如图所示是从墙壁上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时钟图,则当时的时间是(??

A.?2∶35?????B.?2∶25????C.?9∶35???D.?9∶25
答案
1-6
D 
C
C
D
C
B
7.②
8
8.2
1.70
9.18
不变
10.
6

反射
11.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


12.(1)便于找到并画出像的位置(2)不能,因为进行了两次实验一次相等,另一次不相等。(3)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13.略
14.略
15.(1)BC;F;(2)A;(3)玻璃板太厚了;(4)不应该;为了更好地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位置关系或否则看不清像(合理即可);(5)虚像;(6)实验次数太少;(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