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4 18: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目标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及东晋的兴亡。
难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名师点睛
【释疑解难】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为南方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经济;劳动人民利用南方的优越条件辛勤开发;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
(2)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错警示】
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都城洛阳;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
西晋和东晋的名称中“东”“西”的由来类似于西汉和东汉,都是由都城的位置决定的。
课前感新知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_______灭掉西晋后,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________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3.概况:南朝是420589年在南方出现的___、齐、梁、____四个王朝的总称。
4.表现:宋武帝、________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社会比较安定,但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5.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__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_______
6.表现:南方的农业和________都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________是当时的大都市。
课内夯基础
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
1.王小明同学在阅读下图书籍时,了解到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司马炎和司马昭
B.司马懿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睿和司马昭
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这得益于(
)
A.北伐成功
B.合并州县
C.汉化政策
D.社会稳定
知识点2
南朝的政治
3.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
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
4.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始于谁统治时期(
)
A.梁武帝
B.苻坚
C.宋文帝
D.宋武帝
知识点3
江南地区的开发
5.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南方经济发达
6.认识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哪一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
)
青瓷莲花尊
A.秦朝
B.南朝
C.西汉
D.东汉
7.南朝时,商业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重要商业城市。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番禺
B.洛阳
C.建康
D.江陵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
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课外提能力
1.小明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西晋和东晋都城为建康
D.420年武将夺权东晋亡
2.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B.都城都在建康
C.主要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此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株洲市中考)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的开发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民族关系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指南方)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
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结合两则材料对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思考:上述材料对我国江南的描
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说明了江南尚未得到开发,材料二说明了江南已逐步得到开发。
(2)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课后深探究
6.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经济得到了发展。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来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
【诗歌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世家大族王,与睿天下匡;利益相互享,军政共执掌。北方夷族狂,遍地是灾荒;盼望帝北伐,檄文声势张。迟迟兵不往,恼火爱国将;只图安逸度,本无北伐想。”
(1)材料一这首诗歌所描述的主人公是东晋的第一位皇帝。诗歌中的“王”和“睿”分别指的是谁?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东晋政府对待北伐的态度如何?
【图示中的历史】
材料二
(2)请写出南朝包括的四个政权,这些政权的都城都在哪里?
【话剧中的历史】
材料三
时间:4世纪初。
人物:北方人甲(儿子)、北方人乙(爷爷)、北方人丙(孙子)。
对白:
北方人甲:糟糕,又有乱兵来抢劫了!唉!这日子没法过了,听说南边情况好点,赶快收拾东西走吧……哦,对了,我得带上劳动工具,还有书籍,种子也带一些吧,看看在南方能不能用得上。
北方人乙(爷爷):怎么?你要去南方吗?你可知南方地广人稀,穷乡僻壤,全是蛮荒之地…我可不想离开家乡。
(100多年后)
北方人丙(孙子):爷爷(指北方人乙)去世了,父母也死于战乱,我也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江南,难道真的要像爷爷说的与野蛮人为伍吗?(赶路…)不过,这一路走来,人多车密,并不像很荒凉的样子呀!(抬头)那是什么地方?高大的城墙气势宏伟,远远地听见吆喝声,难道我又回到洛阳了吗?不对,那一定是建康,这可真是座繁华的大城市啊!
(3)请结合话剧的对白说一说北方人南迁的原因是什么。一百多年后的南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拓展
汉人南迁与南方地区的开发
早在东汉末年,由于黄巾暴动所导致的州郡割据混战不休,一些北方汉人已向长江流域迁徙。后因黄河流域为北方少数民族控制,战乱频繁以及晋室南迁,中原人民曾多次大批地渡淮过江,遍布淮南、江南一带。东晋初,由北方抵达长江一带的汉人已有百万以上。有部分人更向福建、两广乃至越南迁移。如福建泉州城地跨晋江下游两岸,相传晋室南迁时,避居此地者多沿江而居,故称流经此处之江为晋江。
汉族的经济文化此前一直以中原地区为重心,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一带,原来人口较少、经济落后。三国时虽经开发,仍然比不上中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加快,逐渐赶上了北方的水平。
【参考答案】
课前感新知
1.匈奴人
司马睿
2.420
3.宋

4.宋文帝
5.劳动力
生产技术
6.手工业
建康
课内夯基础
1.C
2.D
3.A
4.A
5.D
6.B
7.C
8.(1)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答:北人南迁。
(3)答:北方人口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课外提能力
1.D
2.A
3.D
4.A
5.(1)答: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技术不发达,耕作方式落后(火耕水耨),总体落后于北方;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答:北方人民因战乱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大量劳动力;南下移
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答: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维护安定的建设环境;注意环境保护等。(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深探究
6.(1)答:王导和司马睿。对北夜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没有恢复中原。
(2)答:宋、齐、梁、陈。建康。
(3)答:北方战乱频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