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走进作者
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敏感的张抗抗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把这种思想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本文正是借助对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的赞美。体现了一种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的时代精神。
写作背景
瘠薄( )
沉湎( )
孱弱( )
浩瀚无垠 ( )
隐姓埋名:
愤懑( )
万籁俱寂( )
字词学习
jí
miǎn
chán
yín
mèn
lài
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形容广大;繁多。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气愤,抑郁不平。
形容非常寂静。
软弱无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试着划分层次。
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1—2)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3—20)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21—27)
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
火山口地下森林
火山口内的冷杉林
阅读理解 1—2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节写一般森林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么?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并说明作用。
借对一般森林广袤盛大特点的描写,赞美一般森林,以此反衬长在不受阳关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里的地下森林的不同寻常。
用“风来时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时如一堵坚固的墙。”比喻一般森林的浩瀚。
2.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3.第二节中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有哪些?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4.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引出下文,领起下文。
阅读理解 3—20节,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煎熬与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得到的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理解分析
1.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理解分析
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理解分析
3.“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言外之意是提倡在挫折和逆境面前坚忍顽强,决不屈服。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4.最后一段体现了什么主题? 作者由衷地赞叹那些在险恶环境中依然顽强地成长着,最终创造了奇迹的人们!他们是英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理解分析
石缝间的生命
人
生活中的绝唱
作业设计
课后阅读【美】霍尔姆斯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思考去续写。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9.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走进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敏感的张抗抗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把这种思想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本文正是借助对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的赞美。体现了一种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的时代精神。
四、字词学习
瘠薄(jí):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yín):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万籁俱寂(lài)形容非常寂静。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试着划分层次。
明确: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1—2)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3—20)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21—27)
六、地下森林介绍
七、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 1—2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节写一般森林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么?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并说明作用。
借对一般森林广袤盛大特点的描写,赞美一般森林,以此反衬长在不受阳关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里的地下森林的不同寻常。
用“风来时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时如一堵坚固的墙。”比喻一般森林的浩瀚。
2.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3.第二节中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有哪些?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4.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引出下文,领起下文。
(二)阅读理解 3—20节,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1)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2)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3)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4)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煎熬与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得到的帮助:(1)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2)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3)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4)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八、研讨与探究
1.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3.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4.“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言外之意是提倡在挫折和逆境面前坚忍顽强,决不屈服。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4.最后一段体现了什么主题?
作者由衷地赞叹那些在险恶环境中依然顽强地成长着,最终创造了奇迹的人们!他们是英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九、拓展延伸
试举出具有地下森林精神的人和物
十、作业设计
课后阅读【美】霍尔姆斯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思考去续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9.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地下森林断想》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浩瀚(hàn) 鼎(dǐng)盛 窥(guī)测 深渊(yuān)
B.沙砾(lì) 愤懑(mǎn) 峡(xiá)谷 灼(zhuá)人
C.吝啬(sè) 镜泊(pō)湖 徘(pái)徊 沉湎(miǎn)
D.无垠(yín) 崛(jú)起 孱(chán)弱 嶙(lín)峋
2.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幽深 沉缅 依然如故 沉默寡言
B.罕见 娇艳 隐姓埋名 山崩地裂
C.峻岭 脾气 遮天蔽日 岩浆横溢
D.漫长 悬崖 五彩缤纷 万籁俱寂
3.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A.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B.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C.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出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D.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4.《地下森林断想》作者是 。“断想”意思是 。
5.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6.文章最后一句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饱含深刻的哲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课内精读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7.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嘷( )虎啸 ②碾( )成粉末 ③渗( )进石缝 ④怜悯( )
8.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中国,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个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热?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以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导致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活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
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须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眷、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拣拾回来。
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 )拓宽。
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在每一个中国,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12、⑴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粲( ) 胸臆( )
⑵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哀兵必胜: 。
13、通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诉说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落”“烦恼”“辛酸”,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你能找到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微笑带给人的“从外向内”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微笑的功能,请你说说“微笑”具体有哪些功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提到“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你能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
一、
1. C(A项中“窥”读kuī;B项中“懑”读mèn;D项中“崛”读jué)
2. A(“缅”应改为“湎”。)
3. B(A项“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中的“,”应用“、”;C项中的“?”应用“。”;D项中的“种子”上应加引号。)
4.张抗抗 片段联想
5.略
6.
二、
7. háo niǎn shèn mǐn
8.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采用了插叙。
9.通过写环境的恶劣,从反面衬托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10.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作用是设置疑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11.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12.⑴ càn yì
⑵ 原指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时,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这里是为了强调微笑比悲愤更有力。
13.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14.微笑首先是一种外在的表情,但现出这种表情后,心情会自然地“自信、自爱、自持”起来,总起来“凝结”成一种“坦然”的,心境,从外向内,最终落脚在“心”上。
15.从整个社会看,“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导致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从忘记微笑的危害看,“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从对手的态度看,“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从重拾微笑的效果看,将“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
16.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心理上抵抗和迎接外来打击的充分准备比喻成灵魂的免疫系统,使说理更生动,富有韵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