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8分)
1.网络上流传一段视频是关于怎么变滴水成冰的魔术,其中“滴水成冰”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为(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蒸发
2.下列选项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薄冰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
3.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
4.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5.医生长时间配戴护目镜时,护目镜的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形成小水珠的物态变化(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冰棒周围冒白气
C.冰雪消融
D.用久的灯泡内壁发黑
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液化现象
C.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熔化现象
9.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薄雾缭绕
D.冬天雾凇挂树
10.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A.夏天雨后,丹霞山的停车场积水被晒干﹣蒸发
B.夏天清晨,新丰云髻山的雾﹣汽化
C.冬天,乳源云门禅寺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D.寒冷的冬天,坪石金鸡岭山上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11.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2.下列现象与蒸发无关的是( )
A.热天,狗伸出舌头散热
B.打开冰棒包装纸,周围冒“白气”
C.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
1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凝固、液化、凝华
14.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42分)
15.(2分)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建议: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填“减慢”或“加快”)
16.(38分)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1)洗过的衣服晾干,是
。
(2)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
。
(3)钢水变成钢锭,是
。
(4)酒放在瓶子里逐渐减少:
。
(5)春天,冰雪消融:
。
(6)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
(7)冰冻衣服的晾干:
。
(8)用久的白炽灯灯壁变黑
。
(9)用久的灯泡丝变细
。
(10)点燃的蜡烛流眼泪
。
(11)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
现象。
(12)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
现象。
(13)露、雾水的形成,是
现象,霜的形成,是
现象。
(14)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
现象。
(1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
现象。
(16)将卫生球放要箱子里,过几个月后就会变小或消失,这是
现象。
(17)冰棒化成水是
现象,用铁水浇铸工件是
现象。
17.(2分)日常生活炸麻花用油,煮铰子用水,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
三、视图题(8分)
18.(6分)如图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应该是
。
19.(2分)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使用情况,正确的是
。
四、实验题(16分)
20.(8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亮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石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
;
(3)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
;
(4)由图乙可知,物质
(选填“A”或“B”)是晶体。
21.(8分)同学们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如图甲,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为了准确测量水温,接下来的操作是
(选填“将温度计上移”或“将石棉网下移”)。
(2)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这时候的水
(选填“已经”或“没有”)沸腾。
(3)小明和小虎分别使用相同质量的水进行实验,他们绘制的水温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五、简答题(6分)
22.(6分)体温计的原理是什么?量程是多少?使用前应注意什么?
《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8分)
1.(2分)网络上流传一段视频是关于怎么变滴水成冰的魔术,其中“滴水成冰”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为(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蒸发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解答】解:“滴水成冰”是水变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掌握,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2.(2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薄冰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
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冰,冰是水凝固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掌握,抓住物质前后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3.(2分)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雪融成溪
B.气结成露
C.气凝成霜
D.水滴成冰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雪融成溪,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2分)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小孔,故A正确。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故B错误。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低,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5.(2分)医生长时间配戴护目镜时,护目镜的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形成小水珠的物态变化(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解答】解:护目镜的镜片上的小水珠是医生呼出气流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判断变化前后的物态,并熟悉物态变化的名称。
6.(2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冰棒周围冒白气
C.冰雪消融
D.用久的灯泡内壁发黑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湿衣服晾干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冰棒周围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B正确;
C、冰雪消融,固态冰变为液态水,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灯泡内壁发黑是灯的钨丝先升华再凝华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首先要熟记物态变化的定义,解答时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对照定义找出正确答案。
7.(2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B错误。
C、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是雪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2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液化现象
C.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熔化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故A错误;
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冰熔化成水,熔化现象;故B错误;
C、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正确;
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珠晶莹
C.秋天薄雾缭绕
D.冬天雾凇挂树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冰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不符合题意;
C、薄雾缭绕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雾凇挂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0.(2分)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A.夏天雨后,丹霞山的停车场积水被晒干﹣蒸发
B.夏天清晨,新丰云髻山的雾﹣汽化
C.冬天,乳源云门禅寺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D.寒冷的冬天,坪石金鸡岭山上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分析】首先判断每一个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体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A、丹霞山的停车场积水被晒干是由原来的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蒸发)现象,故A正确。
B、清晨新丰云髻山的雾是由原来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冬天乳源云门禅寺室外盆中的水结冰是由原来的液态变成了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寒冷的冬天,坪石金鸡岭山上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1.(2分)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分析】(1)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由于下方有一小细弯管,离开人体后温度不会下降,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实验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15℃~100℃。
【解答】解:A、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A正确;
B、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B错误;
C、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沸水的温度为100℃,故C错误;
D、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超出了它的测量范围,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和两种温度计在测量范围上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
12.(2分)下列现象与蒸发无关的是( )
A.热天,狗伸出舌头散热
B.打开冰棒包装纸,周围冒“白气”
C.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
【分析】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有降温的作用;蒸发的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解答】解:A、热天,狗伸出舌头散热,是利用舌头表面的水分蒸发时吸热,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打开冰棒包装纸,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液滴,即发生了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是利用了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使蒸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水蒸发时吸热的特征,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蒸发的概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液化知识,将以上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解答此题。
13.(2分)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凝固、液化、凝华
【分析】由物态变化分析条件可知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
【解答】解: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熟知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是解题关键。
14.(2分)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判断甲和乙各属于什么。
【解答】解:甲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不断熔化,甲没有熔点,是非晶体。
乙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首先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是乙的凝固点,所以乙是晶体。
故选:C。
【点评】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观察图象,做出判断。
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吸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的是晶体。温度变化的是非晶体。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42分)
15.(2分)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建议: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减慢 (填“减慢”或“加快”)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控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角度考虑。
【解答】解:蒸发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可有效减小水分蒸发面积,减慢水分蒸发。
故答案为:减慢。
【点评】现在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增强,试题中渗透这样的思想,符合我们学习知识的初衷。
16.(38分)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1)洗过的衣服晾干,是 汽化 。
(2)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 液化 。
(3)钢水变成钢锭,是 凝固 。
(4)酒放在瓶子里逐渐减少: 汽化 。
(5)春天,冰雪消融: 熔化 。
(6)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凝华 。
(7)冰冻衣服的晾干: 升华 。
(8)用久的白炽灯灯壁变黑 凝华 。
(9)用久的灯泡丝变细 升华 。
(10)点燃的蜡烛流眼泪 熔化 。
(11)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 液化 现象。
(12)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 液化 现象。
(13)露、雾水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霜的形成,是 凝华 现象。
(14)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 液化 现象。
(1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 凝华 现象。
(16)将卫生球放要箱子里,过几个月后就会变小或消失,这是 升华 现象。
(17)冰棒化成水是 熔化 现象,用铁水浇铸工件是 凝固 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解:(1)洗过的衣服晾干,是汽化;
(2)夏天,自来水管“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属于液化;
(3)钢水变成钢锭,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
(4)酒放在瓶子里逐渐减少,是液态酒变为气态,属于汽化;
(5)春天,冰雪消融:固态冰雪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
(6)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冰花,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7)冰冻衣服的晾干是冰的升华现象;
(8)用久的白炽灯灯壁变黑:用久的白炽灯灯壁变黑是钨蒸气遇到冷的灯壁后凝华在灯壁上,使得小灯泡变黑;
(9)用久的灯泡丝变细是钨丝直接升华为钨蒸气,使得钨丝变细;
(10)点燃的蜡烛流眼泪是熔化现象;
(11)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12)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13)露、雾水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4)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是液化现象;
(1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16)将卫生球放要箱子里,过几个月后就会变小或消失,这是升华现象;
(17)冰棒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用铁水浇铸工件是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1)汽化;(2)液化;(3)凝固;(4)汽化;(5)熔化;(6)凝华;(7)升华;(8)凝华;(9)升华;(10)熔化;(11)液化;(12)液化;(13)液化;凝华;(14)液化;(15)凝华;(16)升华;(17)熔化;凝固。
【点评】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物态变化以及吸热放热有机结合起来,抓住实例中变化时的状态情况是关键。
17.(2分)日常生活炸麻花用油,煮铰子用水,是因为油和水的 沸点 不同。
【分析】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不同食物需要煮熟温度不同,需要温度高的就选择沸点高的液体,需要温度低的就选择沸点低的液体。
【解答】解: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要高,所以炸麻花要用油才能炸得金黄,而煮水饺只需要用水。
故答案为:沸点。
【点评】热现象很多都是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时要多留意生活中的热现象。
三、视图题(8分)
18.(6分)如图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应该是 37℃、﹣38℃、35.8℃ 。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
左图中,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40”在“30”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37℃;
中间图中,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30”在“40”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38℃;
右图中,温度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为35.8℃。
故答案为:37℃、﹣38℃、35.8℃。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包括体温计在内的各种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9.(2分)如图所示,温度计的使用情况,正确的是 D 。
【分析】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三点:
(1)玻璃泡要全部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触及容器底和容器壁;
(2)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
(3)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可根据该要点选择答案。
【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底,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且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在温度计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玻璃泡全部浸没于液体,不能触及器底容和容器壁,视线与刻度垂直。
四、实验题(16分)
20.(8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亮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石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 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 ;
(3)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 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 ;
(4)由图乙可知,物质 A (选填“A”或“B”)是晶体。
【分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适量”指的是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
(3)水浴法可使物质受热均匀,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4)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安装;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
(3)采用水浴法,使物体受热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4)由图可知,A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B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为非晶体。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3)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晶体的熔化实验;在此实验中要注意为使固态物体均匀受热,可以将物体放入试管中然后放入水中加热。
21.(8分)同学们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如图甲,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94 ℃,为了准确测量水温,接下来的操作是 将温度计上移 (选填“将温度计上移”或“将石棉网下移”)。
(2)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这时候的水 没有 (选填“已经”或“没有”)沸腾。
(3)小明和小虎分别使用相同质量的水进行实验,他们绘制的水温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 小虎在实验时没有在烧杯上盖带孔的纸板 (写出一条即可)。
【分析】(1)从图中能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然后根据液面到达的刻度即可读数;加热过程中,容器底部温度较高,为准确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液体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由小变大、上升;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
(3)对比图象的区别,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4℃;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测量结果会偏高,为准确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应向上调节;
(2)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所以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还没沸腾;
(3)小明和小虎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水的质量、沸点、初温相同,达到沸点时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加热过程中热量散失的速度不同,应是小虎在实验时没有在烧杯上盖带孔的纸板,造成散热快,加热时间长。
故答案为:(1)94;将温度计上移;(2)没有;(3)小虎在实验时没有在烧杯上盖带孔的纸板。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熟练掌握,认真审题分析。
五、简答题(6分)
22.(6分)体温计的原理是什么?量程是多少?使用前应注意什么?
【分析】(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玻璃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体温计读数时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液柱指示的刻度读数;
(3)温度计由于构造上比较特殊,因此使用前要甩一甩。
【解答】答:
(1)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在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读数,体温计的量程35﹣﹣4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3)体温计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前须手拿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往下甩几下。
【点评】体温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温度计,此题考查了体温计的原理、读数以及使用方法,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