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7 15:04:22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
时年方45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
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
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
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五分史实,五分虚构。虚构情节有许多恶搞内容,写了太多整蛊英雄的桥段,简直可以称为是整蛊汉文化孕育出来的英雄人物的教科书。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其中曹操、刘备、关羽、周瑜等被整蛊得特别惨。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在宋朝和元朝的官场或战场上,性格和志向类似曹操、刘备、关羽、岳飞的忠良人物往往会遭受整蛊和算计。以第一回为例:玄德看招兵榜文时,张飞在背后历声说话,是恶搞刘备。(因为这是对刘备不尊重,《三国志》里的关羽、张飞特别尊重刘备,没有这样的情节。)张飞对刘备说:“吾颇有资财”,是恶搞张飞和刘备。(因为《三国志》并没写张飞“卖酒屠猪、颇有资财”,从出身和性格看,张飞不会说这样的话,刘备那种性格的人也不喜欢听。)刘关张结义配桃花,是恶搞刘关张和“结义”两字;(因为桃花、桃花眼、桃花脸就意味了催情药,不能把英雄以及“结义”两字和桃花配在一起!)张飞说:“我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是恶搞张飞;(因为张飞最多只会说“我庄后有一园”。)桃花、桃园这些字其实昭示了很恶毒的恶搞行为,一般人想不到,与上火有关! 而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对周瑜的恶搞。
这件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鸡肋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三忌 叱退
心恶之 佯惊
曹丕 麾军
高阜 拈弓
竟取匙与众食qì( )
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延弃弓chāo( )刀。



(lèi)
(shì)
(shuò)
(chì)
(wù)
(yánɡ)
(pī)
(huī)
(fù)
(niān)
读准字音
掌握词义
适庖官进鸡汤( )
数犯曹操之忌( )( )
人皆不晓其意( )
丕如其言( )
植然其言(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正逢
屡次
禁忌
明白
依照
认为对
只要

感知课文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1.鸡肋事件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4.语破奸心
5.告发曹丕
6.教植斩吏
7.代作答教
插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甚忌之
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
操大怒
操大怒
操杀修
8.失利葬修
逐 渐 加 深
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问题探究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阴险残忍
虚伪奸诈
嫉贤妒才
恃才放旷
耍小聪明
目中无人
狂妄轻率
研读课文
曹操为何杀杨修?
原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有聪明才智,但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怕被人看穿(奸诈、多疑)
——为身后接班人考虑(深谋远虑)
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杨修为什么被杀?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二、曹操立太子的经过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一)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出处同上)鲁迅先生要读者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三、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二)
  应当指出: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如曹操对汉室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后逼宫等等,尽管作者认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大肆渲染,但并不能作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据。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应该肯定的东西,也有必须否定的东西。历史上一切曾经起过某种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1.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2.魏武征袁本初(即袁绍),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服其辩悟。
  注:这两则均出自《捷悟》篇。课文中所说改建园门和分食塞北酥二事亦出此篇,但写法不同,可作比较。
四、《世说新语》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记载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小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合上历史的画卷,英雄已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诠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插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历史的天空永远闪烁着那一颗颗耀眼的星。变幻了的时空里, 品书香一缕,让我们也做历史舞台上的英雄,让我们的一股英雄气在人间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