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枣儿》精品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7 20:54:0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的】
1.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
2.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3.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作者作品介绍
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时代背景
25年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绝大多数已婚男女减轻了抚养众多子女的负担,年轻夫妇将全部的爱及经济收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孩子。然而25年过去,当年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奔赴国外,有的离开父母到认为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开展事业。即便没有远走高飞的,由于到了婚嫁年龄,也大都离开父母另筑新巢,使当初将他们辛勤抚育成人的年迈父母步入孤独的空巢生活中。空巢现象以及因此造成的老年人的孤独与艰难,将严重困扰每一位老人。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剧情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深度阅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
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枣儿”在剧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3.揣摩语言,分析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并非指个儿,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下的乡情。
(2)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
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老人内心呼唤儿子,因儿子不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
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不仅是对吃枣而言,而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看得见。
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
爷爷你怎么了?
“迷路”喻指感情的迷失,人性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他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
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道德、伦理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仍以前进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几卷了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做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会有回归故里的一天。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6.怎样认识本剧的主题?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课堂总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充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9.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枣儿》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舞台说明,也叫“ ”,是由于演出的需要,穿插在剧本里的一些文字,内容包括 、 、 、服装、 、以及 、 、 上下场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 ) 咀( )
嚼( ) 囫( )囵( )吞枣
3、选择
(1)一_______枣树上结了数不完枣儿。( A.颗 B.棵)
(2)老人将枣儿塞_____进孩子嘴里。( A.sāi B.sè )
4、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
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5、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二)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略
2、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3、(1)B A (2)A
4、D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阅读理解
(一)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略。
(二)1、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4、残酷、凶狠、蛮横。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98/V16467.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枣儿》教案
【教学目的】
1.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
2.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3.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费翔《故乡的云》,创设意境)
导语: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三、时代背景
25年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绝大多数已婚男女减轻了抚养众多子女的负担,年轻夫妇将全部的爱及经济收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孩子。然而25年过去,当年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奔赴国外,有的离开父母到认为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开展事业。即便没有远走高飞的,由于到了婚嫁年龄,也大都离开父母另筑新巢,使当初将他们辛勤抚育成人的年迈父母步入孤独的空巢生活中。空巢现象以及因此造成的老年人的孤独与艰难,将严重困扰每一位老人。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四、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剧情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五、深度阅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六、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
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枣儿”在剧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剧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试做分析。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并非指个儿,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下的乡情。
(2)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老人内心呼唤儿子,因儿子不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不仅是对吃枣而言,而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看得见。枣儿叔 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
爷爷你怎么了?
“迷路”喻指感情的迷失,人性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他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道德、伦理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仍以前进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几卷了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做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会有回归故里的一天。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主题思想研讨
6.怎样认识本剧的主题: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七、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八、课堂总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充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