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导学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鲁迅先生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7、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预习参考】
1、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家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2、背景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3、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5)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轻叱( ) 憎恨( ) 撮开( ) 雉堞( ) 旌旗( )
打诨( ) 胡诌( ) 水瓮( ) 仇雠( ) 绯红( )
良莠( ) 鸱鸮( ) 侏儒( ) 咀嚼( ) 悚然( )
汶川( ) 汶汶( ) 倏忽( ) 面面相觑( ) 咬文嚼字( )
2、解释下列成语
面面相觑:
不共戴天:
杳无音信:
毛骨悚然:
【走进课文】
一、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共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二、问题探究
1、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⑴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⑵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⑶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2、分析文章主题
3、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一、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说到阿Q被静修庵的狗追着时,这样写道:“追赶的是一匹肥大的狗”,按量词搭配,狗宜用“只”,这里却用“匹”,同样,课文也有量词搭配异样的地方:
①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
②最先头的那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扑过来
谈谈你的理解。答:
二、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胫自 焦躁 午膳 瞬息 B、绞洁 黄钺 颧骨 瞻仰
C、菲红 干瘪 窥探 龙准 D、韭叶 起粟 澎湃 仓惶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呵……”老臣们都面面相觑。
B、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舞足蹈,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
C、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
D、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相逢狭路。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 ……”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 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 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 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1.黑衣人说“知道你报不成”的依据是什么?对此眉间尺的反映怎样(用文中的句子)?
答:
2.“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①文中加点的“他”是指
②谈谈你对“人我所加的伤”的理解。
答:
③依据这段话,你认为黑色人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是什么?
答:
3. 简析眉间尺、宴之敖者形象及其意义。
答:
【拓展延伸】
语言运用训练
一、下列词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咻咻:形容喘气的声音。
B、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的矮墙,俗称城垛。
C、丹田:道家把人身脐下三寸的地方称为丹田。据说这个部位受伤,可以致命。
D、莠民:不听官府话的老百姓。
二、《铸剑》写眉间尺戏鼠时,写那老鼠“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北大教授曹文轩评点“咻咻”说:“传神”。小说这类象声词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一些出来吗?
课外拓展阅读
关于眉间尺复仇的传说,《列异传》中有如下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
又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较为细致,如眉间尺山中遇客一段 :
(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