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04 17: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优化重组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图1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顶部、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2.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 cm到1.2 cm的速度缩短。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3.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4.2012年6月,在太平洋马利亚纳海沟,我国“蛟龙号”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蛟龙号”首次突破了7 000 m水深,并在7 020 m的最大深度成功坐底,这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下潜的记录。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C.印度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不断张裂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
5.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喷发的岩浆和固态物堆积而成
B.地震使海洋上升而形成
C.地球内力作用,板块移动而形成
D.地球外力作用,江河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
6.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和地震带多集中在(  )
A.大洲和大洲的交界处 B.大洋和大洋的交界处
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D.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
7.下列能说明板块运动的现象是(  )
A.红海的扩张 B.水滴石穿 C.水土流失 D.山体滑坡
8.下列现象中,由风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
A.岩石崩裂 B.风蚀蘑菇 C.沙尘暴 D.黄土高原
9.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B.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C.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D.印度洋板块分裂
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上的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11.如果突然发生地震,正在五楼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应该(  )
A.在老师的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B.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楼下
C.关上教室门,靠墙站着
D.继续上课,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很小
1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13.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侵袭 B.过度砍伐,人为破坏
C.常年干旱,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14.下列现象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据科学家观测,海平面有的上升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D.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15.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学说来解释的是(  )
A.温泉 B.火山 C.地震 D.美国飓风
16.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用来解释(  )
A.喜马拉雅山脉隆起 B.世界气候分布特点
C.各大洲大河的流向 D.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7.“灼热的岩浆从裂口喷向天空,高达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气中充满灰烟和水汽……”描述的地质现象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滑坡
18.与如图3所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3
A.此图表示板块的碰撞
B.两侧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
C.由此图判断,所有板块都是碰撞的
D.由此图判断,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19.“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说明了(  )
A.地球上的地表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B.地球上只有茫茫的大海和农田
C.地表形态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D.大海就是农田
20.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如汶川大地震。其原因是我国(  )
A.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
B.东部和西南处于板块交界处
C.处于海洋与陆地交界处
D.我国人口众多,造成环境恶化
21.如图关于板块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A高原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B.B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C.C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D.D海域缩小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22.印度尼西亚号称“火山国”,该国位于(  )
A.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D.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23.下列能说明板块运动的现象是(  )
A.红海的扩张 B.水滴石穿
C.水土流失 D.山体滑坡
24.汶川、日本、尼泊尔、雅安、九塞沟,近年世界地震频发,地震多发原因是(  )
A.气候异常,引发地震
B.山地多,易引起地震
C.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D.面积狭小,地壳不稳定
25.读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二、填空题 (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26.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___________,有的来自___________。尤其是受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时,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
27.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___________集中释放的表现,它们最容易发生在___________处。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带。我国是一个多___________的国家。
28.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___________力量和___________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___________力量使地形高低起伏,___________力量使地形趋于平坦。
29.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创立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___________被分成___________板块,板块漂浮在___________上慢慢地移动着。
30.流动的沙丘是由于___________作用;我国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冲刷;风蚀蘑菇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
3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E. ___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上的是___________板块。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___________,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是由于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板块的碰撞挤压而抬升。
(5)据所学知识,在教室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___________。
A.靠近窗户的同学迅速从窗户跳下,逃离教学楼
B.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
C.躲在课桌下面,并利用书包护住头部
D.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32.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救措施得当的有___________ (多选)
A.保持冷静,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
B.迅速从高处跳楼逃生。
C.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D.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
(2)地震过后往往会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下列关于泥石流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能引发泥石流
B.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能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C.当遇到泥石流时应顺沟方向往下游逃生
(3)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变动的有力证据,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的是___________。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扩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三、资料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33.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 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是形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__________是形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___________ (选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地貌的原理。
(4)如图5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_______。
图5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被侵蚀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四、阅读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7分)
图6
34.如图6所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地中,火山、地震活动较多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板块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是由大小一致的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B.地球表层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并且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等
C.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死火山
D.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图中M位于___________地震火山带上。
(4)我国在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测红海面积将___________。
第6章优化重组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D )
图1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顶部、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2.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 cm到1.2 cm的速度缩短。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D )
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3.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D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4.2012年6月,在太平洋马利亚纳海沟,我国“蛟龙号”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蛟龙号”首次突破了7 000 m水深,并在7 020 m的最大深度成功坐底,这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下潜的记录。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C.印度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不断张裂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
5.长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 )
A.火山喷发的岩浆和固态物堆积而成
B.地震使海洋上升而形成
C.地球内力作用,板块移动而形成
D.地球外力作用,江河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
6.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和地震带多集中在( C )
A.大洲和大洲的交界处 B.大洋和大洋的交界处
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D.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
7.下列能说明板块运动的现象是( A )
A.红海的扩张 B.水滴石穿 C.水土流失 D.山体滑坡
8.下列现象中,由风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A )
A.岩石崩裂 B.风蚀蘑菇 C.沙尘暴 D.黄土高原
9.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 B )
A.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B.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C.非洲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
D.印度洋板块分裂
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上的是( B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11.如果突然发生地震,正在五楼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应该( A )
A.在老师的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B.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楼下
C.关上教室门,靠墙站着
D.继续上课,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很小
1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亚洲大陆属于( B )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13.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B )
A.北方寒流侵袭 B.过度砍伐,人为破坏
C.常年干旱,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14.下列现象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 )
A.据科学家观测,海平面有的上升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D.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15.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学说来解释的是( D )
A.温泉 B.火山 C.地震 D.美国飓风
16.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用来解释( A )
A.喜马拉雅山脉隆起 B.世界气候分布特点
C.各大洲大河的流向 D.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7.“灼热的岩浆从裂口喷向天空,高达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气中充满灰烟和水汽……”描述的地质现象是( B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滑坡
18.与如图3所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图3
A.此图表示板块的碰撞
B.两侧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
C.由此图判断,所有板块都是碰撞的
D.由此图判断,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19.“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说明了( C )
A.地球上的地表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B.地球上只有茫茫的大海和农田
C.地表形态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D.大海就是农田
20.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如汶川大地震。其原因是我国( B )
A.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
B.东部和西南处于板块交界处
C.处于海洋与陆地交界处
D.我国人口众多,造成环境恶化
21.如图关于板块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B )
A.A高原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B.B处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C.C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D.D海域缩小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22.印度尼西亚号称“火山国”,该国位于( C )
A.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D.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23.下列能说明板块运动的现象是( A )
A.红海的扩张 B.水滴石穿
C.水土流失 D.山体滑坡
24.汶川、日本、尼泊尔、雅安、九塞沟,近年世界地震频发,地震多发原因是( C )
A.气候异常,引发地震
B.山地多,易引起地震
C.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D.面积狭小,地壳不稳定
25.读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二、填空题 (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3分)
26.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__地球内部__,有的来自__地球外部__。尤其是受到如__火山__、__地震__等作用时,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
27.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__能量__集中释放的表现,它们最容易发生在__板块交界__处。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__环太平洋__地震火山带和__地中海—喜马拉雅__地震火山带。我国是一个多__地震__的国家。
28.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__内部__力量和__外部__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__内部__力量使地形高低起伏,__外部__力量使地形趋于平坦。
29.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创立了__板块学说__。学说认为:__岩石圈__被分成__六大__板块,板块漂浮在__软流层__上慢慢地移动着。
30.流动的沙丘是由于__风力的搬运__作用;我国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风力的积沉__;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主要是由于__流水__冲刷;风蚀蘑菇形成主要是由于__风力的侵蚀__。
3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美洲板块__,B.__南极洲板块__,D.__非洲板块__,E.__亚欧板块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在海洋上的是__太平洋__板块。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__活跃__,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是由于__亚欧__板块和__印度洋__板块的碰撞挤压而抬升。
(5)据所学知识,在教室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__C__。
A.靠近窗户的同学迅速从窗户跳下,逃离教学楼
B.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
C.躲在课桌下面,并利用书包护住头部
D.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32.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自救措施得当的有__AD__(多选)
A.保持冷静,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的地方。
B.迅速从高处跳楼逃生。
C.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D.来不及外逃时,可选择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方。
(2)地震过后往往会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下列关于泥石流描述错误的是__C__。
A.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能引发泥石流
B.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能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C.当遇到泥石流时应顺沟方向往下游逃生
(3)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变动的有力证据,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的是__C__。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扩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三、资料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33.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 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流水__是形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风力__是形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__外力__(选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地貌的原理。
(4)如图5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C__。
图5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ABC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被侵蚀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四、阅读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7分)
图6
34.如图6所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地中,火山、地震活动较多的是__①②__,原因是__①②位于板块交界处__。
(2)下列关于板块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__D__.
A.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是由大小一致的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B.地球表层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并且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等
C.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死火山
D.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图中M位于__环太平洋__地震火山带上。
(4)我国在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__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__ __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__。
(5)预测红海面积将__不断扩大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