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7 15: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车玉萍
留短发的孙中山
用辫子画圆规
现代发型


广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婚的,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您要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我喜欢会叠衣服的女人,每次洗完烫平叠得都像刚从商店里买回来的一样。说得够具体了吧。  
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 性格OPEN,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有意者电联,非诚勿扰。
近代
婚姻自主
古代社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现代交友方式
材料1:“为什事,裹了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女儿经》
控制女人
材料2:“小姐下楼格登登,丫鬟下楼扑通通,同是一般裙钗女,为何脚步两样声?” ——清人鼓词
缠足被认为是女性优雅高贵的象征
材料3:“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
—河南民间歌谣
材料4:“小红鞋儿二寸八,上头绣着喇叭花。等我到了家,告诉我爹妈,就是典了房子卖了地,也要娶来她。” ——河北民间歌谣
裹足的大小是男婚女嫁的择偶标准
材料5:“涂香莫惜连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需从掌上看。
—苏轼 《菩萨蛮咏足词》
许多封建文人士大夫视女人如玩物,病态审美,赏玩小脚成为癖好.可以说男人对小脚的赞誉助长了女人裹脚,而文学作品的赞美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起到了可怕的审美导向。
1930年10月1日,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王家桢到四乡走访一天,乡下的农民勤劳淳朴,只有一点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了!
思考: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农村仍然落后。
农村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相对较少,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
反思:
裹足——穿高跟鞋,中国女人的脚,可怜!
我们对缠足不可理解,毁灭人性,笑前人
后人会不会以穿高跟鞋,折磨人类,笑我们?
向往美、追求美是人类的本性,无论怎样穿着打扮都要以健康为前提,切不可不顾自然规律,去损害自己的健康。
缠足-高跟鞋有何区别?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封建礼仪
婚姻自由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礼节
特征:
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研讨会
研讨内容: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的三大动力是什么?
1、鸦片战争前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p64第一段)
2、1910年,清政府颁布可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5、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6、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各报刊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7、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提高……(p72第一段)
9、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必一p65最后一段)
10、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8、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具有反清色彩(p65第二目第二段)
西风东渐,新思潮冲击
政府政策的推动
政治革命运动的推动
3、民国期间,孙中山设计中山装。(p64第二段)
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新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
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
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国家政策的影响(菜篮子工程等)
科技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演变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市镇和农村。
(2)从水平上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但缠足运动缓慢,
(3)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4)变迁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东西逐渐结合并保留了中国特色。
从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进步文明必将取代落后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要重视发展科技和社会经济;
要对外开放,向世界文明靠拢;
习俗的变迁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
(2007年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项、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移风易俗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文明的传入。
(3)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阐述是否准确和正确?为什么?
不完全准确和正确;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不能单依外在习俗判断新旧派人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