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5 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5 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04 19:5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生运用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并估出大概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米尺一把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古银杏公园吗?古银杏公园里什么树最多?银杏就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我们家乡的银杏树可多了。星期天叶老师还带了几个小朋友去那里,还拍下了一段视频呢?想看吗?
(出示视频)
这棵银杏树到底有多粗呢?这几个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吗?(出示视频)
提问:她们是用什么来测量树干一周的长度的呢?
是的,庹就是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你还能在我们的身体里找到其他的尺吗?
这一拃、一度、一步、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课件出示课题)
了解身体尺
认识自己的身体尺
谈话: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们回去量自己身体尺的长度了,量
了吗?先来看看咱们的一拃。提问几个小朋友的一拃分别是多少?
提问:为什么这几个小朋友的一拃都不一样呢?
小结:是的,我们小朋友的手有大有小,但我们二年级小朋友的一
拃一般都在16厘米左右。
提问:想想其他三个身体尺的长度一样吗?
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身体尺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
咱们来验证一下,提问两个小朋友的一庹是多少?
猜猜我们长大后一庹会怎样?其他身体尺的长度会固定不变吗?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身体尺的长度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能方便地使用身体尺,我们就得记住自己
现在身体尺的长度。记一记自己身体尺的长度。
了解自己的身体尺与1米的关系。
①几拃大约是1米
谈话导入:你们记得真快。二(5)班一个小朋友也记住了自己身
体尺的长度了,可是她却在实际测量时遇到了困难。咱们来看看她
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视频)
你们能帮她算一算办公桌的长度吗?
看来大家都遇到难事了,这下得叶老师出马了。
如果我们能知道她的几拃大约是1米,算起来就方便多了。瞧,她
已经开始量了(播放视频)
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的办公桌有多长了吗?
下面请小朋友自己也量一量自己的几拃大约是1米,把结果记录在
作业纸上。
②几步大约是1米
看来知道了几拃大约是1米还真是方便,那咱们的几步几脚大约是
1米是不是也该量一量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来量他的几步是1米的。(播放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友提到这样一个词:在自然状态下,你怎样理解这个
词的?教师跨大步和跨小步,让学生辨别是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走
的。请两位小朋友当小模特儿示范一下量法。
③几脚大约是1米
几脚大约是1米该怎样量呢?看看这个小姑娘是怎样量的?(播放
视频)
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量一量,把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你能记住自己测量的结果吗?记一记,然后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愿意来告诉叶老师你的几拃、几步、几脚大约是1米?
提问:你的几拃大约是1米?你的几步大约是1米?你的几脚大约
是1米?
练习测量方法,算出大概长度
①谈话:看看这个小朋友的几脚大约是1米?(播放视频)
她还用脚量了樟树林里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呢!(播放视频)
提问: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谈话:银杏公园里那棵粗粗的银杏树还记得吗?(课件出示)
提问:银杏树树干一周长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看来记住自己的几拃、几步、几脚大约是1米测量起来确实
方便多了。
选择合适的身体尺
下面我们就用身体尺来量一量报告厅里的物体。如果让你来测量,
你想测量什么?
咱们就以黑板为例,如果让你用身体尺来量,你想选择哪个身体
尺?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身体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算出大概的长度。
小结:刚刚我们用庹、步、脚量出的黑板长度都只是一个大概的长
度,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我们就还得依靠尺。
用身体尺去测量
今天我们二(13)班很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来南校,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一下吧!(课件出示)
参观至此结束。小组间的6个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测量哪个物体?量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交流。(课件出示交流的内容)
学生分组到校园去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
交流测量情况
指名几个小朋友说说测量的什么物体,用的哪个身体尺,测量的结
果是多少。
2.播放现场拍的学生测量的视频。
3.小结: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我们的身体尺。
总结:
回顾今天的测量,你有哪些收获?
课外延伸
课后用身体尺去量你感兴趣的物体,把测量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已广为人知,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我们学校的“‘我们行’教育研究也是以‘行’为突破口,倡导行动文化,鼓励学生在‘行’中学,在学中‘行’,在‘践行’中走向‘能行’。”。
我要“行”
当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矛盾冲突,就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弄清解决。此时的学生对“行”就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几个小朋友来到银杏公园,发现了一棵很粗的银杏树,其中一个小朋友想要知道这棵银杏树有多粗,可是身边没有尺。通过对文本开发,设计了这样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这个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行”的情感,给孩子们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我会“行”
在“行”中学,在学中“行”。
在孩子们有了强烈的心理需求,我便在课堂上让孩子们通过想、看、说、做,在“行”中学习测量的方法。先出示一根毛线,让孩子们说说该用哪个身体尺,然后让孩子们在“行”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建立起身体尺和米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同桌小朋友互相帮忙测量出自己的几拃、几步、几脚是一米,全班人人参与,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做到人人在“行”中学,达到了很好的目标。
2.以“行”检学
数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才真正具有价值和生命力。行不行,重看“行”。这里的“行”,就是指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用身体尺来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看孩子们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孩子们在“行”中发现问题,并用“行”来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中,动手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课堂教学把在“行”中学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真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实践、思考的时间。树立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引领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测量计算、拓展实践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