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
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发生的条件。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燃烧的条件
培养学生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还缺乏认识。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严谨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设计环节:
导课
<图片展示>
(树枝燃烧、火箭升天、大楼着火、奥运圣火等图片)
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人们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能量。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推出新课
<思考>举例说明燃烧的重要性
<回答>如:供人取暖、做饭、电焊、庆典、野地里点火驱赶野兽等等。
<提问>燃烧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究竟什么是燃烧?发生燃烧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大家共同来完成表格。(幻灯片)
<结论>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
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我们把燃烧定义为: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思考>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它是一种燃烧现象吗?
<回答>不是。白炽灯通电时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反应,所以也不是燃烧现象。
<设问>
是否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可燃物能燃烧吗?
不同的可燃物燃烧,对温度有要求吗?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实验探究1>
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现象:蘸有酒精的小棉球燃烧起来,蘸有水的小棉球不燃烧。
结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实验探究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看小蜡烛能否长时间持续燃烧。
现象:玻璃杯罩住的小蜡烛过一段时间之后熄灭。
结论: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探究3>
分别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用镊子镊着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哪个容易被点燃?
现象:小木条很快燃烧起来,而煤块却很难点燃
结论:煤块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点燃
<分析>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暖,叫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往往不一样(如: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而红磷的着火点达240℃)。
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具有可燃性;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教师须强调“一般”和“同时”,“一般”是为高中燃烧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强调了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兴趣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出现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现象:手绢上出现火焰,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
分析:原因是手绢上沾有酒精,燃烧的是酒精,燃烧过程中没有达到手绢的着火点,所以手绢没有燃烧。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见到这样的情景: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课后思考题>
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谈谈燃烧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观察并总结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种类,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简述灭火原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燃烧的定义及物质燃烧的条件。同学们通过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