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现象的手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 305 篇, 所以又叫《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正音释义。
睢鸠( ):
窈窕( ):
逑( ):
荇菜( ):
芼( ):
寤寐( ):
2.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īng
mào
wù mèi
一种水鸟。
文静美好的样子。
配偶。
一种可食的水草。
挑选。
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欣赏诗歌
1.结合注释,展开 想象、联想,译读全诗。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这首爱情诗是如何抒发相思情的?请具体分析。
(1)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2)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3)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正音释义。
蒹葭( )伊人( )溯洄 (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2、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jiān jiā
yī
sù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4.自由朗读全诗。
提示: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鉴赏诗歌之美。
1、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 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A.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9.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展开 想象、联想,译读全诗。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欣赏诗歌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这首爱情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1)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板书: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2)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3)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4)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教学《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学生正音释义。
蒹葭jiān jiā伊人yī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浚sì
2、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5、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三、鉴赏诗歌之美。
1、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 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9.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9.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1、基础知识训练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共有诗歌____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____、____、___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_____________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____、____、____。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好逑( )寤寐( )
溯洄( ) 坻( ) 荇菜(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二、能力提高训练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回答文后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概括本诗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2.诗中以欢快呜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君子追求所爱的姑娘没有如愿及内心焦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
(二)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把词人________倾泻无遗了。
2.这首词首句14个字巧妙地运用了________艺术,渲染了笼罩全篇________的浓烈氛围,充分体现了________派的艺术特色。
3.作者如实地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和心情,但在个人的惨况中又蕴含着________,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参考答案
一、
1.诗歌总集 305篇 风 雅 颂 重章叠句 赋 比 兴 “诗经六义”。2.jūjiū yǎotiáo qiú wù mèi sùhuí chí xìng 3.B
二、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三、
(一)l.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兴 对偶
(二)1.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2.叠字 由愁惨而凄厉 婉约 3.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根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