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课件(语文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课件(语文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7 19: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作者简介
梳理情节
分析课文
课文总结
同一首歌
先锋小说
欣赏语言
先锋小说
所谓先锋实脸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丰、孙甘露、佘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就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独自出门,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疲倦.他没有找到旅店,但终于搭上了一辆汽车,汽车却在半路上;抛锚了,更比他意想不列的是.路人一起哄抢苹果,苹果的主人—汽车司机却无动于衷.见义勇为的他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返回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返回
问: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
梳理情节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涎、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若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解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出门远行”的青年或早或晚会有的境遇。
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水远处于漂泊之中吗 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人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希望。小说的最后,写“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车的心窝还健全的,温暖的,"我" 自己的心窝也是温暖的。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而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许就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大的收获吧.
十八岁出门远行
导入课文
在课前,大家曾经尝试着独立与作家沟通,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水平的问题,我简单的进行了一下归类:关于主题和内容的问题最多,甚至有些同学说自己根本读不懂,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一篇小说,那么以前我们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研究小说要注意:情节、人物和环境)
提问:
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
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看一看的愿望。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
[情节二]
提问: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我”很高兴,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
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情节三]
提问: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兴兴走出家门的“我”转为了愤怒和悲伤?
 答: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反差
答: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
问2: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
问3: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
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
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问4: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
答:坚持,没有放弃
 问5: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
答:“发现”我发现了旅店。发现了自己内心中原来潜藏着精神栖息地(如:希望、执着、正义……)
答:经历、坚持、发现
问6:此时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可以带给我们成长中的启发?
小结
(我们确实很难用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纠缠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那有一定是徒劳的。因为作家承认很多情节的设置违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充满了荒诞色彩,他自己说:)
  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
 (换句话讲,作家并非不了解这部作品中的虚伪甚至荒诞而是在刻意的通过这种笔法去更好表达某种真实)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学我们称其为现代主义文学,它一反传统文学强调对于社会客观真实反映,而是强调表现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换句话讲这里的真实不是作家所看到的真实而是体验到的真实,不是眼睛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荒诞是起常用表现手法。我们一起来接触一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看人变虫是荒诞的,但是作家心灵感受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物对人的压迫把人异化为“非人”的现象是真实的普遍现象。所感受到的下层小人物他们存在状态的悲惨以及痛苦也十分真实。
问6:那么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对余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性在哪里?(讨论)
答: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
怎样理解小说最后父亲打发“我”出远门这一情节 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我”远行故事的叙述是从途中开始的.而到了小说的最后,才写到“我”在父亲的叮咛下离家远行。这在情节上刚好形成一种回环,小说的终点问到故事的起点。这种旅行的路线是环状的。其实.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这样回环往复吗 这种描写,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达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所崇尚的真实其实并不存在.主张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进人的感觉时才有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反复叙述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像‘柏油马路起伏不定.马路像是贻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像这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另外.小说的叙事语言刻意罗嗦、拖杳的一面.看似表现生活本身的一种“ 自然状态”实则揭示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种种无奈,用意颇深。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2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报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3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4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伤心能眼泪一样流.
5.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报大、山上树叶一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6.我觉得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已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设想旅店你竟在这里。
1.这种独特的比喻.强调了一种主现的感觉.恰当地表达了一个刚刚离开家门闯人陌生世界的少年对世界的亦真亦幻的感受.
返回
2这略带夸张的表述.正好体现了少午对于成年特征的关注.表达了少年的独特心理.也使这种表述具备了一种幽默效果。
返回
3.这是一种夸张,表现了我对旅店的极度渴望.这句形象地说明,我一路上寻找旅店未果,此时旅店问题已占据了我脑袋的全部空间成为我头脑中唯一关位的事情。
返回
4 强调了主观体验的真实性,不是“贴”而是“挂”,意为感觉好象是“挂”而不是“贴”,客观事实当然还是“贴”而不可能是“桂”,把鲜血比喻成眼泪,这一比喻本身就别出心裁.它写出了少年初涉人世时对于外界打击不知所措而表现出肉体的疼痛时半麻木的状态.鲜血与泪流下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少年对眼泪又有切身体会,所以“我”强烈感到鲜血与眼泪的关系。
返回
5.这里的风声使“我”想起了”海涛”,这正好照应了开头.“我”像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漂泊无助感,后面的“恐惧”恰当地表达了这种心情,“浑身冰凉”进一步表现了刚刚步入世界的十八岁少年遭受打击后的悲伤的心情.
返回
6这里采用了一种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汽车的“心窝”是一“健全”暖和”的,字面上是照应前面驾驶宜里的座椅没有被撬去,劫难相对要小.也可理解为少年对世界没有彻底的绝望,还保有一点幻想,所以说“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用个“你”字与‘旅店”对话。出人意外,表达了“我对想像中的“旅店”与现实的“旅店”契合的一种意外之感。
返回
十八岁是一个清纯年代,对于大千世界我们并不了解,何不让我们去闯荡一番,让我们从幼稚年代走向成熟年代!
一位高二学生
[总结]:我想,很多同学都像一位高二同学一样期待着成长,那么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
欣赏《同一首歌》作为成长的礼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