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卷第二套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 )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 ),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 )、(???? )(???? )的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注重(???? )与(???? )的结合、(???? )与(???? )的结合、(???? )与(???? )的结合、(???? )与(???? )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 )、(???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 )的能力.
4.小学科学应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 )、(??? )的意识和(??? )。
5.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 )、(???? )、(???? )、(???? )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 ??????)。
6、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7科学教师应知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 ? ? ??、? ? ? ? ??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8.教材包括?? ???、?????、?? ? ??和? ? ? ??,它们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9.科学教师要???? ?地使用教材。这是科学教师?? ? ? ?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 ? ? ? ?的机会。
10.??? ? ? ? ? ??是?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及学生探究活动的????????????,它是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实于课堂的基本保证。
11.学具包括观察和实验材料、制作材料及相应的?????????。学具的设计,应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载体。
1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资源的? ? ? ?、? ? ??、????和? ? ? ? ??。
13.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 )设计(???? ),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14.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 )、(??? )、类比等, 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15.小学科学强调(???? )和(???? ),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 )的能力、(???? )的能力、(???? )的能力、(???? )的能力,以及(???? )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 )、(???? )和(???? );重视科学与(???? )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 )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16、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 )? 为宗旨,涵盖(???? )、(???? )、(???? )、(???? )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 )?。
17、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正确的(? ?????)和(???? )。
18.在科学态度方面,应培养学生具有基于(???? )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
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
19.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 ),善 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 )。
20.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需要对它们运用????、????、?????? ?、?????????、?? ? ??等方法进行研究。
答案
1.立德树人,科学素养。
2.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3.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
4.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5.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概念。
7.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8、学段且标、课程且标
9.学生活动手册。县体指导,真实记录。
10、工具。有结构。
12.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和经济性。
13.问题,研究方案,证据,推理。
14.概括、推理。
15.做中学和学中思,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人文,科学伦理精神。
16、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17、技术与工程,科学的兴趣、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18.证据和推理。
19.质疑,创新。
20.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