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说教材]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
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走出一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鉴于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成了我正在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
单元教学目标:
[说教材]
《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滕王阁序》,这几篇文章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可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显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
四篇课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都讲求语言的形式之美。
这些不但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其审美情趣。
课文简介:
[说教材]
本文写在王禹偁第二次贬官期间。这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庄重自持的思想情操。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该文是本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文章内容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信息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说教材]
披文入情,把握诵读基调 。
品味模仿,学习语言表达。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志趣 。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
[说教材]
教学难点:文章情感思路的把握
以课文诵读为主线,串联下列教学内容。
A.朗读技巧;B.文本解读。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与感悟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情感升华。
[说教法]
[说学情]
从身心发展的整体阶段上来说,高一学生在感性思维仍然十分活跃的同时,理性思维也大大增强,体现出更多的叩问人生,思考生存意义的理性色彩,因此会对课文及老师的教学点产生兴趣;学生对美文的感受能力也较好,不过文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授课必须有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语言审美的培养,激发其对文字的直觉感受。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介绍久远的年代、复杂的背景,引出课题。
[说教学过程]
二、文章研读
1.教师领读,初涉文本 。
2.自由赏读,感受形象。
(1)作为黄州的地方长官,给自己修了一个什么样的竹楼呢?
(2)竹楼修在哪?在竹楼中能看到什么?
(3)在竹楼中能听到什么?
(4)作者是如何在竹楼中活动的呢?
[说教学过程]
二、文章研读
3.指导朗诵,表现意境
(1)用什么语速、口吻、心态来读呢?
(2)学生三人(组)接力读文的前三段。
(3)师生评价,教师对节奏问题进行指导。
(4)教师范读第二段。
(5)学生划出第三段中的对举句后杂读。
[说教学过程]
4.披文入情,体味情感
(1)第三段说“消遣世虑”,在来小楼之前,他有什么样的“世虑”呢?
(2)作者的“世虑”“消”掉了吗?他做到了宠辱偕忘了吗?(表决并讨论)
(3)教师点拨。
(4)总结读法:读出失意、无奈、淡淡的愤懑。
(5)指导学生读段中的“情眼”――“噫!”
(6)自(或分组)读全文,注意情感发展与变化。
二、文章研读
[说教学过程]
5.说古论今,评说志趣
(1)作者的这种矛盾心态与悲剧命运能够避免吗?它是必然的吗?
(2)当代还有这种悲剧生存的土壤吗?
(3)你有当班干部被贬的经历吗?或者以后面对贬,你的心态如何?
二、文章研读
[说教学过程]
儒家对个人的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方面积极地入世,去实现自已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另一方面以隐居出世的修养,超越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在仕途之外的人生寻求、创造、享受生活的诗意与自由,用审美的追求与获得来弥补功利的追求或失意。
三、课堂小结
[说教学过程]
1.找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用心地诵读,注意思考,如何才能读出味来。
2.阅读王禹偁的诗《村行》,写一篇鉴赏短文,二、三百字即可。
四、作业设计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遇事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诗文风格平易朴实,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背景材料 本文写在王禹偁第二次贬官期间。公元997年,刚即位的宋真宗把王禹偁召回京师,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一次贬谪生活。但是,王禹偁依旧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跟宰相张齐贤、李沆产生了深刻矛盾。所以时隔一年,正当千家万户送旧迎新、京城内外爆竹声声的大年三十,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贬官诏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怀着无限怅恨离开开封。公元999年的中秋佳节,身在湖北黄州的王禹偁,眼望着溶溶月色,禁不住千思万虑涌上心头,奋笔写下了此文。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课文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竹楼视听之美时,为什么略写所见之景,而侧重于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
从声音角度更能体现竹楼的独特之处,由于竹的共鸣效应,竹楼里的音响效果不同寻常,作者认为这些和谐宜人的美妙声音“皆竹楼之所助也”,体现作者对竹楼的喜爱,及作者恬淡高雅的志趣;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竹楼环境的清幽宁静,这正是作者选择在“雉堞圮毁,蓁莽荒秽”的偏僻角落里修建竹楼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寻求宁静,可见作者虽身处困境,心灵却依然平静,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持守高洁的气节和处变不惊、淡泊宁静的心态。
探究 体悟
探究 体悟
从课文第三段中,我们从作者的闲居生活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形象?
闲居所著之装——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俨然隐居之士。闲居之乐——读书,赏景,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尘世之外,与自然为伍,与日月相伴的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而豁达自适的乐观情怀和对名利纷扰、富贵宦达的厌弃。身落尘网里,新在从容中。
在课文第四段中,作者将自己的竹楼与四大名楼作对比的意图何在?
以楼明志。四大名楼高大华丽,却是藏污纳垢之处,我之竹楼虽然简陋,却尽显高雅;声色歌舞乃昏庸权贵和俗夫之事,非骚人之事;骚人自当持守高洁。于对照之中,再显淡泊的志趣。
探究 体悟
在课文第五段中,“岂惧竹楼之易朽乎?”与“庶斯楼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蕴涵了作者增样的感情?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是埋怨之语,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可谓命运多舛,透出作者淡淡的无奈与哀怨;也是旷达之语,虽命运多舛然居竹楼一日,就当持守淡泊清雅一日,不必忧虑竹楼之朽。“庶斯楼之不朽也”则是对后人的深沉嘱托,也是旷达语。天下际遇坎坷却不肯流于世俗,不肯丧失品格的贤士很多,竹楼为我所建,也是为天下同命运的贤士所建。若后人知我修建竹楼的良苦用心,修葺使它不朽,则意味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贤士品格不朽。这样,无论“我”今后命运如何,都可告慰于心了。作者力图以自己在艰难中对淡泊清高的执着去感动天下贤士,使得这种品格得到升华。——竹楼不朽,贤士的精神不朽!
探究 体悟
竹楼之美 美在宁静 (环境幽静 心灵宁静)
竹楼之乐 乐在雅趣 (心归自然 远离尘俗)
竹楼之雅 雅在高洁 (环境幽雅 为人儒雅
情趣高雅)
身处逆境 持守淡泊 庄重高洁
竹 楼 寄 情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
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
犹得今冬雪里看。
同样是在黄州,同样是遭贬谪的命运,同样是豁达自适的胸怀,苏轼寄情于雄伟壮丽的赤壁,而王禹偁则对黄州遍地生长的竹子情有独衷,这是为什么呢?
竹子是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
探 究 讨 论
竹 颂
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清代名人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其《题画竹》中赞竹“未成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其著名的《竹石》诗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比风。
竹子——竹楼
栖身之所
心灵宅宇
(高雅 坚韧 有节)
身处困境
方正高洁
淡泊宁静
托物言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作者--坚强高洁的人格
托物言志的诗歌
画菊 南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傲然不屈
作者--誓死不向元朝统治者屈服投降的坚贞节操.
托物言志的诗歌
托物言志的手法.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竹之素淡高雅相契合)
骈散结合的句式.(整齐和谐之中见参差,使语言更加自由流畅.)
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物象,挖掘其象征意义,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随笔.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