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昼夜与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昼夜的成因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地球公转与公转周期。
3.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4.知道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用地球仪科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利用日地月能联动的仪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昼夜的成因,、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对节气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思考与讨论:观竿测影的启示
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竿影最短?
正午12时
2、中午的竿影方向时指向什么方向?
正北
3、一年中哪个季节同一时刻你的影子较长,哪个季节较短?
冬天较长,夏天较短
4、一年中哪一天的竿影最短,哪一天竿影最长?
夏至日最短,冬至日最长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昼夜的形成
想一想:
今天早晨,北京的小明给远在美国的阿姨打个电话,说:“Good morning, aunt!”,而阿姨一却说:“Good evening, xiaoming!”,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北京被太阳照亮的时候,美国是黑夜。
讨论: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里会出现白昼和黑夜之分呢?
课件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思考1: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归纳出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活动:地球自转和昼夜形成的演示
注意晨昏线的区分。
二、四季的形成
思考2:为什么每天正午竿影的长度会不同呢?
分析:H角是太阳高度角,又称太阳高度
想一想:
太阳高度越大,竿影越长还是越短?
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太阳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长短跟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__________有关。所以估计每天正午的竿影长短不同应该跟_________________位置有关。
思考3:
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呢?
冬至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
春分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
秋分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__,
夏至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
所以,季节的不同,竿影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
你知道如何判断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吗?
冬季:太阳高度__,昼___夜__,光照时间___,气温低,
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昼长夜短。
春季和秋季:太阳高度适中,天气不冷不热,昼夜差不多长。
思考4:南半球的四季和北半球的四季一样吗?
小结:
1、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6.50。
2、在我国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日子,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3、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4、太阳高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太阳高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小、光照时间越短。
5、太阳高度最大、光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叫夏至;太阳高度最小、光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叫冬至。
6、一年中白昼与黑夜长度相等的两天叫春分和秋分。
三.阅读:二十四节气
思考与讨论:
1、节气是怎样的一种计时方法?
2、一年中有多少个节气?每月有几个节气?每两个相邻的节气之间一般相隔多少天?
学生小结:1、节气是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一种计时方法。
2、一年中有24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每两个相邻节气之间一般相隔15天。
小资料:
1. 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日期表
2.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五廿一,下半年是七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三)小结
(四)练习
1.一年有366日的是( )
A.2300年 B.2006年 C.2018年 D.2004年
2.形成四季更替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3.为什么冬天比夏天冷?
4、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以下是一天中两个时间段的阳光照射图。据此,回答问题:
甲 乙
(1) 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应该参考图 ▲ (“甲”或“乙”)
(2) 按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楼间距设置最大的应该是 ▲
A.北京 B.哈尔滨 C.宁波 D.广州
【个性修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科学课的质量。
第二.本节课里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互式的教育。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自由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整体效果好,但是,我感到这节课中讨论时间控制得不够深入,原因是担心时间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