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 减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 减法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05 16: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时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及练习五第3、4、5、6、7、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解决。
2.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过程,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减法的含义,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4个气球,圆片,小棒,投影仪,电脑课件。
【情景导入】
复习数的分与合。
按顺序填数。
3.口算(卡片)
并说说2+1和1+4,你是怎么算的?
【进行新课】
减法的认识
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老师直观演示“4个气球飞走1个”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你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两句?
生答:老师手上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
问:“飞走”还可以怎样说?
生:“飞走”还可以说“去掉”。
问:你们知道还剩多少个气球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之间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生:从4个气球里去掉1个,还剩3个。
学习减法算式认识减号,减法算式及算式的读法。
师:从4个气球里去掉1个,求还剩多少个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教师用手势配合“去掉”)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减法也有它的运算符号(教师介绍减号),那么这道算式怎样写呢?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结合学生的算式教师边板书边说明:一共有4个气球,“4”写在减号的前面,去掉1个,“1”写在减号的后面,还剩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即4-1=3。问:这个算式怎么读?谁能试一试?读作:4减1等于3
问:根据之前的演示说一说算式中的4、1、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能用4-1=3表示呢?
③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件出示第26页“做一做”。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注意要求同桌说,小组说,全班说,做到人人参与)
④深化感知减法的含义
教师说明:刚才的气球图如果用“”表示,在图上“去掉”就用虚线圈或用斜线划掉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看图列式
摆一摆,说一说
活动要求: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1 5-2
2.探究5-3的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算式
课件显示:有5只小松鼠在一块儿玩耍,后来跑了3只。
老师引导:你能根据课件显示的过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同桌互相说说,再组织全班交流:还有几只?
问:要求还有几只?用什么计算,为什么?怎么列式?
生说师板书:5-3
想一想:5减3等于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2)交流各自算法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倾听学生不同算法。然后集体交流,说说各自不同的想法。
(3)总结提炼
问:“不看松鼠图,不数手指,你会算5-3等于几吗?”
引导学生用数的分合知识来计算减法或想加法算减法。
同桌互相说说5-3等于几的思维。(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课堂作业】
1.第27页“做一做”
2.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答案】 1.第1题:4 1
2.第3题:1 1 4 1 第4题:3 1 2 2 3 1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知道了如果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时用减法计算,认识了“减号”学会了读减法算式;并能用数的分合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
【课后作业】
1.练习五第5、6、7、8、9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6课时 减法
4-1=3读作:4减1等于3 5-3=2?
(5可以分成3和2)
减号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感知减法的含义。
2.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3.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进一步深化感知减法的含义。
加减符号的由来
“-”(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份量,而以横线作为记号,借以表示减少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
船只重新在使用过的桶里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作为符号。
“-”和“+”的符号,于1489年首度出现在德国韦德曼所著的算术相关的读物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