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湘夫人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湘夫人 学案(2份打包)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5 14:52:3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1课 赏析示例 长恨歌
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安史之乱”中上演了一场凄婉伤感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叛乱断送了,但他们的爱情却被千古传颂了下来。今天,就让我们感受当年两位深情的恋人无奈的人生,走进这篇传诵千古的佳作——《长恨歌》。
1.作家作品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2.背景解读
该诗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为《长恨歌传》。
3.文体知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4.文化常识
【太真】杨贵妃原名玉环,被度为女道士时叫太真,住太真宫,所以这里用作仙号。例如: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赵飞燕姊妹所居,这里借指贵妃生前的寝宫。例如: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神话中海外三山之一。例如: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长生殿】天宝元年(742)造,又名集灵台,是祭神的宫殿,在华清宫。例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例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例如: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例如: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1.字音识记
①回眸(móu)  ②粉黛(dài) ③骊宫(lí)
④霓裳(ní)
⑤翡翠衾(qīn)
⑥鼙鼓(pí)
⑦仙袂(mèi)
⑧花钿(diàn)
⑨凝睇(dì)
⑩钗擘(bò)
?萦纡(yínɡ)(yū)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迤逦(y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六宫粉黛无颜色:容貌,姿色
(2)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3)东望都门信马归:无心鞭马,任马前行
(4)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
(5)鸳鸯瓦冷霜华重:浓重,厚重
(6)为感君王辗转思:翻来覆去,失眠状
(7)遂教方士殷勤觅:尽心尽力
(8)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9)含情凝睇谢君王:注视着
(10)云鬓半偏新睡觉:刚刚醒来
4.文学常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一书。《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七言长篇叙事诗中写得最成功的作品。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5.古今异义
(1)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情意深厚诚挚
今义:热情而周到
(2)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差不多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大约;错过;蹉跎
1.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全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贵妃专宠)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马嵬惊变)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玄宗思妃)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仙山传情)
前两部分:主要写“安史之乱”前——“汉皇重色思倾国”。
后两部分:主要写“安史之乱”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2.诗歌是从哪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提示:从“黄埃散漫”到“蜀江水碧蜀山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①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②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动人心魄。③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真爱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这两句因写得婉转动人,常被后人引用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而成为千古名句)
1.课文主旨
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表明“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二人爱情悲剧做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脏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和她对唐玄宗的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诗人在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述之情。通过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加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
本诗在前两个部分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时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然而在写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时,却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仙山”“魂魄”之说来表现李、杨爱情的刻骨铭心,可谓是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结合的典范。
4.课文译释
长恨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知识讲解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二、答题步骤
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
(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并且也可以调换。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③。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④。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羽翰:翅膀。④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析:D项是对比的手法。
2.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比喻。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文具体分析如何运用的该表达技巧;第三步,答出表达效果,如抒发了什么情感、营造了什么气氛、展现了什么意境等等。“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诗人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使他垂下了羽翼。诗人以“剑”“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志之难酬,是很贴切的比喻。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形容绝世佳人、靓丽美女的容貌
2.“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形容迷恋情爱之中,荒废事业
3.“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后人引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运用示例】
玉环,你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你是唐玄宗的红颜,你也是扰乱天下的祸水。唐玄宗因迷恋你而不上早朝。于是,你成了诸臣口中的“红颜祸水”。但人们可知晓,你不知劝过他多少次,但他不听,这能怪得了你吗?唐玄宗沉迷女色,凭什么要把“祸水”之罪加在你身上呢?即使没有你杨玉环,也会有张玉环、李玉环让玄宗荒废朝政啊。玉环啊玉环,谁叫你那么貌美如花,千娇百媚呢?谁叫你那么柔情似水,才华横溢呢?谁叫你用你的柔情抚平了玄宗的孤寂之心呢?谁叫你把那三千宠爱集到你一身呢?你的无奈有谁知,你的苦楚有谁晓,你的痛苦有谁怜。你为玄宗付出了真情,为国家付出了真心,但换来的却是马嵬坡的赐死。悲哉,冤哉!
[拓展阅读]
这一声长恨似歌
阿 出
犹记得初时见你,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击鼓伴奏让我第一次将这舞蹈演绎得如此婀娜惆怅。
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舞者,对乐曲的领悟也是平凡。可是,当我站在台子上,侧过脸见到的是你为我纡尊击鼓时嘴角噙着的淡淡笑意时,我突然自信地告诉自己,
“玉环,你可以跳好。”
乐起,眸阖,手抬,嘴角同你一样挂上一抹笑,霓虹般炫眼的衣袍摇摇甩下,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回身垂首腾起旋转,眼前不断袭来散去的景,渐渐只凝成了你扬着头笑看我的面孔。
我看见了你的手指在鼓面上同样跳着舞,我看见了你微微张开的唇依稀念着环儿,我看见了你的眼神中刹那花开的美丽。我看见了,你瞳孔中绽放开的自己。
是谁说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接下来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我为你放弃了心中对未来晨钟暮鼓采菊篱下的向往,我以为有你在的地方,即使是地狱我也能看到天堂。
我以为只要你愿意与我一起并肩看天地浩大,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洪流我也能安之若素。
所以直到马嵬坡下,站在被赐予的三尺白绫面前,我依然淡淡地噙着笑意。听着耳畔传来敌方大喝,“贼本尚在!”
是啊,我还未死,隆基怎么活下去。
我缓移莲步,慢慢走到你的面前,缓缓伸出臂,托起你低垂的头,轻轻抹去你眼角的湿润,笑着向你撒娇,要求你也笑,就像我们曾经无数次在长生殿前的夜半呢喃,我俯身在你耳边最后一次告诉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我细细地凝视着你的眉眼,贪恋地想要看久一些再久一些,可是时不我待嗬,隆基,时不我待嗬。
我把你的手拉起掩住你的面,不愿让你看见我自缢时不再安然平静的脸。我希望在你心中,杨玉环从初见时起便不再有彷徨和迷茫。我希望在你心中,杨玉环与你携手的人生一直只如初见。我希望在你心中,杨玉环从不曾怨过你,即使在最后被你亲自下旨赐死时也是安之若素。
隆基,我不后悔当初在你面前跳那一曲霓裳羽衣,那是一个女子一生中必须会有的最美的时刻,我很庆幸,我的最美,是你予我。
我同样不后悔的,是与你“缓歌慢舞凝丝竹”度过这么多个日日夜夜,我相信你是我的锦衣郎,我不会像那些世人歌唱的那样泪雨霖铃,我想要留给你的,是只出自我杨贵妃只属于你唐玄宗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花钿委地无人收,红绡香断谁人怜。”隆基,容玉环先化鸟西去,我会等你与我比翼。
请不要相信等闲变却的是故人心,请相信“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我不过是一个女子,倾心爱过一人而已。我不懂什么红颜祸水也不怨什么红颜薄命,我只是在梨花树下最后看着我此生唯一想要和他白首不离的男子为了我流泪时有些心疼,遗憾着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上穷碧落下黄泉,李隆基,杨玉环等你。
【赏析】 这篇唯美性灵之文,用第一人称“我”,以杨玉环的口吻,以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这一对人的初遇与诀别,重温了那落败的相恋与永恒的爱情。唯愿人生若初见,故人心不变。这一段爱情佳话必将千古不朽。
PAGE第2课 自主赏析 湘夫人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上的水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之间;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茎上布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后被怀王疏远。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1篇),共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3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背景解读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湘妃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3.文体知识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自由舒缓,摇曳多姿。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想象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象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1.字音识记
①白
(fán)  ②眇眇(miǎo)  ③罾(zēnɡ)
④兰橑(lǎo)
⑤薜荔(bì)
⑥澧水(lǐ)
⑦潺湲(yuán)
⑧西澨(shì)
⑨白芷(zhǐ)
⑩北渚(zhǔ)
?搴(qiān)
?庑门(wǔ)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目眇眇兮愁予:向远看的样子
(2)观流水兮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3)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4)聊逍遥兮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5)荒忽兮远望:迷迷糊糊的样子
(6)蛟何为兮水裔:水边
(7)将腾驾兮偕逝:同去
(8)罔薜荔兮为帷:香草名
4.名句默写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2)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3)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4)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5)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6)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是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2.诗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诗的开头是一个环境气氛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种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之情。
3.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提示: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层次是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第三层次是湘君筑室于水中,以迎接湘夫人,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层次是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4.本诗在写作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探究作答。
提示:(1)寓情于景,以景传情
诗的开头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
全诗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2)源于民间,语言地方化
这首诗起源于楚国民间文艺,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楚地化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如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特别是“兮”字的大量运用,既调整了音节,又加大了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重叠交叉,明暗结合
全诗采用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彩清晰。如诗的后半部分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用带感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等来传达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隐晦,不易发觉,就属于暗写。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增大了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1.课文主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2.结构图示
湘夫人
3.写法赏析
(1)用秋景写愁情
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由极想会见到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如“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2)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
“登白”二句描写了湘君的心理活动,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他想到自身的处境,湘君更感孤独和苦恼。“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描写了极度懊丧的主人公眼中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
(3)以丽景写乐情
一旦听说湘夫人“召予”,主人公喜不自胜,忙着做迎接湘夫人的一切准备。接下来的一系列环境描写,都洋溢着惊喜欢快的气氛,似乎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待着他。
4.课文译释
湘夫人
诗歌的意象、意境
一、知识讲解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境,通俗地讲,就是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阴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由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二、答题步骤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注: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解析: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怀抱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做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运用示例】
汨罗江上,阴风怒号,大浪滚滚。江畔,衣着华丽的诗人——屈原,顶着风,灌着酒在徒步行吟。是你,屈原,那个“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面对国家你尽职尽忠,面对世事你正气凛然,面对天下你一身坦荡!你,对奸臣感到不满;对楚怀王感到失望;对自己感到羞愧。楚怀王那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徘徊,让你感到阵阵心寒……你也曾想使楚国走向光辉,可混乱的世事让你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罢了,罢了,足矣,受辱不如归去。你看到百姓竭力挽留你的神情,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于是纵身跳入江中,风,在拉扯你的衣袍,仿佛不愿你就这么走了。
(高分作文《向屈原致敬》)
[拓展阅读]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楚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需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需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本文以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屈原坚忍的形象,不灭的精神。我们深信:屈公不朽,精神永存。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