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自主赏析 蜀相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在这种形势下,他对曾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蜀相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今天我们就在《蜀相》中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情怀。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之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其诗诗风沉郁顿挫,被人誉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2.背景解读
《蜀相》是杜甫七律中的名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3.相关知识
怀古、咏史类诗词: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4.文化常识
【祠堂】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祠堂均建于墓所,日墓祠。例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字音识记
①柏森森(bǎi) ②祠堂(cí)
③频烦(pín)(fán)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锦官城外柏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
(3)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开创。济,扶助
4.名句默写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的笔墨写祠堂的景色?
提示:写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位置。诗人运用特写的镜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抓拍了诸葛祠的一幅乐景哀情的画面,见满院芳草萋萋,闻娇莺婉转鸣啼,却没有人来赏玩,突出了环境的无限荒凉,诗人寂寞之心的难言。同时也彰显英雄长逝、遗迹荒废的景象。虽极力渲染祠堂的安谧肃穆的气氛,但字里行间却寄寓了诗人吊古心思的急切,对英雄的敬仰、缅怀、崇敬爱戴之情。同时塑造诸葛亮的高大正直的英雄形象。
2.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慨?
提示: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也有希望当朝能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功业难就联想到了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人生际遇。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提示: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不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黄鹂啼啭,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提示: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诸葛亮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2)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4.课文译释
蜀 相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知识讲解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欢乐;快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沧浪独步”“无悰”是“聊上危台四望”的原因,这里明扣标题中的“沧浪”、暗扣
“怀”,动词“步”“上”“望”的运用更是环环相扣。
B.第二联描写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打破了竹林的宁静。
C.第三联比喻手法运用十分独到,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清冷。
D.第四联叙事,表现手法上,侧重于虚写,是回忆过去,说你刚来又要原路返回,喝醉了苦吟谁来和我这个老翁相伴。
解析:B项,“打破了竹林的宁静”于诗中无据,实际是“更显得玲珑”。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秋色”“日光”以及红林、翠竹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清幽、萧疏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另外,用语形象,富有动态。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日光穿过竹间,使竹更显得玲珑。(回答为拟人修辞也可以)
解析:三、四两句写景,由于诗人心境寂寥,望见的景色也偏于清冷。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诗人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儿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萦绕在心头的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便从诗人怅惘的状态中,被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所以艺术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同时这两句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生在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之后还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课内素材]
【素材积累】
杜甫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他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烈情感,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最高峰,被称为“诗圣”。在时代忧患中,他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残败,百姓的苦难,他忧心忡忡,歌声凄苦。当很多人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抛洒怜悯之泪时,他却为石壕村一对生离死别的老农唱一曲悲歌。从盛世青年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乱世垂暮时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一生忠贞不渝。
关怀苍生、忧国忧民,这是杜甫终生不舍的情怀。在封建社会里,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和忧虑的诗人文士不乏其人,但能像杜甫这样常年为人民忧虑,一忧就忧到“肠内热”的程度的却不多见。他对现实的关注、对天下苍生的担忧、他的高尚节操、他的人格风范,可见一斑。
【运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以用在下列话题的写作中:“关心现实”“品格操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责任”“奉献”等。
【运用示例】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知道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拓展阅读]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伟人的陨灭竟无人知晓!而当杜甫的灵魂脱离那垂老软弱的躯壳时,也许不会感慨自身,反而会感叹民生之多艰吧。他就是这样的人,就算死也无法从愁中摆脱出来。那怀中的诗稿,如同啼血的杜鹃,诉说着绵绵无绝期的深愁……
当那颗不堪重负的巨星划过天际,当那个拄着拐杖的垂暮身影消失在愁雾中,他和这个凄凉的时代告别了。他用一枝被岁月磨秃的笔,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生的实践,告诉了人们,什么才叫“忧道不忧贫”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PAGE第3课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
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
有《鲍参军集》传世。
2.背景解读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文化常识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倾、倒
(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
(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
(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2.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3.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提示:“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而是轻轻一转,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课文主旨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以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更接近生活,更为生动自然,也更适宜诗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的独创性是无可置疑的。
(2)用反嘲的笔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3)以反诘语气表达自己的愤怒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人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听天由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4)以纵收、扬抑的笔法,推动情感的发展
诗人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4.课文译释
拟行路难(其四)
如何分析鉴赏诗词中的炼字艺术
一、知识讲解
类型
作 用
举 例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动词
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火”“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城郭、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阴铿(南朝陈)《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送友人未遇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发三千丈”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叠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意,表达或舒缓,或悠然,或深沉,或缠绵,或委婉的情感
明代高启《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葱”写出了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则写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答题步骤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江边”一句用典,借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决心。
B.第二联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壮丽之处主要表现在“芙蓉国”和“薜荔村”,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更显地域辽阔。
C.第三联中“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诗人的愤慨与忧伤之情。
D.第四联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
解析:D项,“表达自己理当超越屈原”分析错误,原诗的意思是“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
2.这首诗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炼字题,答题步骤为:释字义、指手法,即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手法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描景象,即把该字放回原句中进行简单描述;点效果、明感情。“锁梦魂”,巧用一个“锁”字,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内心郁闷但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引出第二句用刘琨舞剑的典故抒写其雄心壮志。
[拓展阅读]
天才俊逸鲍参军
武 鸣
命运对鲍照实在刻薄。妹令晖死后几个月,妻子也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旧伤未愈,又添新创。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的精神跌至谷底,身体也愈加衰弱。很长一段日子,他虽然渐渐适应了孑然一身的生活,但内心的创伤却始终无法平复,睹物思人,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贫困与哀愁是他生活的底色。他从未发达过,这辈子也没有发达的希望了。浮沉于下僚,日日只为衣食奔走,微薄的薪俸供养家小,已是捉襟见肘。他住的屋子上漏下湿,雇不起人来修,只得拖着病体自己动手。鲍照浪迹江北,靠朋友接济度日,他则报之以诗文。他在患难之交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聚散依依。友人马子乔离开时,鲍照以诗赠别。他将自己与子乔的友情比喻成双剑,虽然暂时分开,终有重聚之时。在送别傅都曹时,他以鸿雁邂逅分飞作比,自称“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感情非常真挚。然而真正的朋友毕竟是少数,他更多的时候领受的是世俗的冷眼和势利的讥诮。贫贱之人,亲友背弃,为一金之微也可能结下百年的怨隙。他痛切地感到,与其这样穷愁困顿地苟活于世,不如在黑暗的墓穴中长眠。
贫病交困,鲍照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他似乎听到死神的脚步离自己越来越近,甚至感觉到一丝死的气息。一天,他支撑病体,扶杖出门,慢慢踱上山冈,眼见旧坟之间又添新冢,坟头的衰草在风中瑟缩。他盘腿坐下,只听见几声寒鸦的哀鸣,此外只余死的冷寂。置身于这人生最终的栖居之地,脑海中现出逝去亲人的面影,想到芸芸众生,无论贵贱,或迟或早,终将化为一抔尘土,心中无比悲凉。无边的静穆之中,灵魂似已离他而去。
还在年轻的时候,初尝仕宦的苦闷,鲍照便有未老先衰之感。然而当饱经忧患的旅程接近终点,他对生命却愈加留恋了。他害怕变老,害怕客死他乡,看见鬓边的白发就赶紧拔去,让人恼火的是,第二天又长了出来,而且比昨天更多!三年浪游之后,鲍照又一次侧身仕路,这也是最后一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他到临海王刘子顼幕下任行参军。不久临海王改任荆州刺史,鲍照也迁为刑狱参军,随行前往荆州。因藩王改任要还都一次,鲍照便先回家中小住了几日。年近半百,不能终老于故园,还得去遥遥荆楚做别人的幕僚,这种不由自主的生活方式贯穿了他的一生。离家的日子不可避免地到来。鲍照夹在众人中间跟着临海王登舟出发。劲风戾戾,晨鼓嘈嘈,望着渐渐远去的建业,他一下子后悔了,只想离开这里回家,不管那种日子多么困难,总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啊。这几天,他心里一直很矛盾,在依附于人和困守田园的抉择中。实际上,他一生都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循着惯性,他选择了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然而,在登舟远行的这一刻,直觉告诉他,这一步走错了,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开始了。
船行到武昌黄鹤矶。深秋时节,江上弥漫着阵阵寒气,落木萧萧,大雁南飞,一片衰飒气象。秋风瑟瑟,鲍照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忽然想起翻车岘这个地方,它本名竹里山,离家前鲍照曾去过,那里高山绝云,深谷无光,因为地势险峻,山路陡峭,行人称之为“翻车岘”。“前车覆,后车鉴”,它似在暗示着什么。鲍照心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鲍照对他所处的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门阀制度压抑寒士,仕宦大门万难叩开。另一方面,刘宋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冲突不断,常常引发战火,涂炭生灵,牺牲无辜。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仕途布满陷阱,稍有不慎,即有不虞之祸。有感于社会的黑暗,鲍照曾作《尺蠖赋》和《飞蛾赋》,以飞蛾自投烈焰隐喻热衷利禄者追求势位,终致祸端;与此对照,以尺蠖的见机而动比喻身处乱世之人应明哲保身,隐遁远世。可叹鲍照就像被一股巨大的磁力吸往风暴的中心,无法抽身。
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去,子前废帝,子业继位。次年,宋明帝刘彧杀子业自立。466年,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起兵反对刘彧,刘子顼的长史孔道存等挟子顼举兵响应子勋。
不久子勋兵败,以前反对刘彧的各藩王、镇将也纷纷倒戈。当时荆州人宋景乘刘彧军队未到之际起兵掠城,鲍照为宋景所杀,时年五十三岁。
鲍照曾躲过始兴王刘濬叛乱一劫。这一次,他终是难逃劫数了。鲍诗中最著名的、也是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这种曲调本就属于挽歌一类。鲍照拟作《行路难》这一行为本身或许正是诗人悲剧命运的一个预兆。“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此二句写尽了鲍照为人幕客忧苦自知的切肤之感。一介寒士,既无可供安身立命的资财,又无先天的门第优势可取高官,为了谋生,他始终不得不以文才寄人篱下,最终沦为政治权争的无辜牺牲品,这是鲍照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选自《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