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5 15:07:56

文档简介

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2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选,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11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11篇自成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摘编自张燕峰《在文学虚构中抵达历史真相》)
材料二: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
通之处是叙事性。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
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并未在时间中消失,恰恰是叙述赋予混沌的历史以我们所熟悉的形貌。历史可以做到认识论与本体论二者合一,因为在历史书写中表现者与被表现者同时到场,因而历史具有建构性。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无法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三: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造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成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及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具有相似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B.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C.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制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D.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B.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C.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D.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三吏"“三别”被视为对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民众生活疾苦的忠实纪录。
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地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呢,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2)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最,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哥哥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6.下面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城》以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
《边城》中,翠翠的父亲服毒而死,翠翠的母亲等到腹中的小孩生下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C.作品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历程,令读者不禁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D.《边城》是幕爱情喜剧,
文字轻松酣畅,笔墨浓晕幽幽,她的感人正是因为主人公爱情的奔放浓烈。
7.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景物描写,视
、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生活情调。
B.“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D.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8.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
9.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彭伦,初职为湖广永定卫指挥使,累功至都指挥同知。成化初,从赵辅平大藤峽贼。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伦以贼入时,道邛水诸寨,不即邀遏,乃下令,贼入境能生致者予重赏,纵者置诸法。由是诸司各约所属,凡生苗轶入,即擒之,送帐下者累累。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妖贼石全州潜入绞洞,煽动古州苗,洪江、甘篆诸苗咸应之。伦遣兵截擒,并搜获其妻子。诸苗将攻镇远,伦大败之,斩首及堕崖死者无算。无何,邛水十四寨苗纠洪江生苗为逆。伦分五哨往,甫行,雨如注,伦曰:“贼不虞我,急趋之,可得志也。”竟进夹攻,絷其魁,俘斩余党。贼尽平。靖州苗乱,湖广总兵官李震檄伦会讨。军至邛水江,诸熟苗惊,欲窜。伦与佥事李晃计曰“苗窜必助贼”,乃急抚定之。又缘道降天堂、小坪诸苗。既抵靖州,伦将右哨,出贼背布营。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遂渡江,捣其巢,大获。乘胜攻白崖塘。崖高万仞,下临深渊,称绝险。伦会左哨同进,得径路。夜登,贼仓皇溃。追斩二千余级,俘获如之,尽夷其寨。初,臻、剖、六洞苗侵熟苗田,不输赋,又不供驿马,有司莫敢问。伦遣人谕之,顿首请如制。录功,进都督佥事。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四年,以老致仕。卒,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彭伦传》)
10.下列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B.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C.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D.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
11.下列对文中楷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历代皇帝都立年号。
B.总兵官,古代武官名。在明代,总兵官无品级,通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掌统领士兵、编制定员等事务。
C.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顿首”一词常被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五十五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伦赏罚分明,组贼令奏奇效。寇贼取道邛水各寨侵入,他下令重赏擒获寇贼者,惩处放跑寇贼者,各司约束下属,很多寇贼被擒。
B.彭伦出其不意,冒雨攻打寇贼。他的部队前去攻打叛贼,刚出发,下起大雨,他料定寇贼没有防备,命令部队冒雨进击,大败寇贼。
C.彭伦虑事周全,安抚受惊民众。他与李震讨伐作乱者,军队途经邛水江时,惊扰了熟苗,
为避免不利影响,他安抚受惊欲逃的熟苗。
D.彭伦不畏艰险,率部登崖平贼。白崖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他毫不畏惧,兵分两路,夜里登崖,夹击白崖塘寇贼,铲平寇贼营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2)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14.文章将彭伦与“莫敢问”的“有司”和贵州官员对比,突出了彭伦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与毛令方尉①游西菩寺二首(其一)
苏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②。
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造儿曹取次③知。
[注]①毛令方尉:指当时养潜县县令毛国华、县尉方武,②上下池:指西答寺内的清凉池、明月池两座水池。③取次:随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驻足观赏,看到脚下之路逶迤盘旋,已经绕过山腰。
B.诗人围绕“奇”产精心选取多个意象,营造意境,使描写极具画面感。
C.白云“自占"
,明月“谁分”,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强调揽奇访胜之乐还需要依靠个人对自然的领悟。
16.诗歌中间两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庄子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杜甫《蜀相》中“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之情。
(3)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国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峰。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障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黛玉心中正疑感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情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
也罢了。
B.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间——“眼光向上一期,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C.……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
很高,拖得很长。)
D.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
工人”们汇在一起。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黑体字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
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4分)
①老旧厂房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不能弃置不用,而要创造性利用。②2017

底,北京发布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③明确提出要利用好、
保护好老旧厂房,④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建公共文化事业,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⑥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政策好,落地难”。⑦比如,一些曾是生产车间、仓库的老旧厂房多为工业用地,⑧土地性质能否顺利变更,决定了后面的流程不能顺利推进。⑨因此,要让好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本报电近日,浙江嘉兴市出台《关于支持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意见》,从多个方面出台20条高“含金量”政策。在深化改革方面,支持各类改革试点举措
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推进“跨省通办”试点,探索实施差异化考核等。在要素保障方面,组建长三角创新投资集团和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加大投融资、土地资源要素支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在创新发展方面,5年内选派100名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示范
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支持交通互联互通,支持未来交通率先发展、部署5G智能网联汽车
数据中心,支持生态和水利建设。在人居品质方面,支持发展优质教育,推进医保一体化,支持嘉善片区5年内创建一家三甲医院、三家三乙医院,支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此事赢得众多旁观者的赞许,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D(A根据材
段“历史与文
乎是想象性
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
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可知正确
历史的对象是实
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
确。C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文学和历史作为
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
确。D根据材料
文学可以对历史进
征,对历
典籍所记载
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可知错误,应该
形成
脱对历史的依赖”可知错误。C根据材
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
的情况下”这个前提
第五段“文学超越历史甚
像历史那样依
赖记忆或
阝样依赖
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
然状态中不相
事情联
起”可知错
C(A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三段
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
为材料二第
段“再次,从一般
来看,作家
现实世界具
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
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的论据
以作为材料二第六段“首先
文学可以借鉴历史
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的论据
提出:“文学与历
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
紧密
柳如是来说明历史的情感性
分)③论证具有完整性
方法多样
①都具有叙事
性和情感性,但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
必备的,而对于历史
来说则相对是次
的题材塑
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有类似历史读本
④再现
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
⑤在特定的情况下,文
微观史实,保留集体
成为历史的
点1分,全对满分
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的奔放浓烈”错,感人是因为爱情悲剧的美
B(“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
误,结合前面“翠翠在成熟
命,觉得好像缺
此时所缺的是
段景物描写突
晚景色清幽
的特点,烘扌
表现出她懵懂茫然又有些沉
的温馨静谧的氛围,为祖父讲述父母的爱情故事做了铺垫,烘
父母爱情的美好
的恬静优美,以及充盈其中的牧歌情调,烘托
朴的人性之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
满分4分
母的故事“和盘托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出于塑造人物
因为翠翠是作
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
③这也符合沈从文《边城》的风格,在含蓄平淡的笔
触中展现美好。(每点2分,共6分
点: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
贼还所
般为七十岁
崖塘寇贼
文信息不符。根据文意,彭伦是与左路
进攻寇贼的,并不
是兵分两路夹击寇贼
彭伦担任右参
然镇守清浪。更
边防事务
事务都办得彳
分点
贼,寇贼战败逃跑
渡过江,攻打寇贼的巢穴,取得重大
利。(得分
分,句意1分
突出了彭伦有勇有谋、(1分)稳重成熟、(1分)善于处事、政绩卓著的特点。(1分
C(“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联诗人以比拟
云遮岭、明月映池的美景,賦
喜爱
视同仁,普照清池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
妙风光。②意象典型
月、黍、粱、柑、桔等多个意象,抓住了寺院内外的景物,意境
彩鲜明。“黑”“黄
绿”四种浓艳鲜明的色彩词语的
使诗歌极具
光彩斑斓的秋色图。④对仗精妙
联格律精产
整,读来又给人转换自然
感,体现了独特
歌魅力和诗人高深的艺术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
得满分,意思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