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第十三次周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
A.小球藻
B.黑藻
C.酵母菌
D.颤藻
2.下列物质中,含有C、H、O、N、P这5种元素的是(
)
A.抗体
B.脱氧核糖
C.丙酮酸
D.核糖核酸
3.下列关于各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
B.将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6种物质
C.衣藻和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
D.酵母菌、念珠藻、绿藻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4.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植物细胞内的水分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B.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都能产生水
C.人体体液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玉米种子在萌发时和玉米植株在生长发育阶段吸收水分的方式均为被动运输
5.某人拟设计如下表所示实验来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并选择一定的试剂对反应底物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酶
蛋白酶
蛋白酶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
反应物
淀粉
蛋白质
麦芽糖
淀粉
纤维素
A.①和②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C.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D.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6.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以下四种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细胞中合成脂质的场所
B.高等动植物细胞中一般都具有乙
C.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水主要储存在丙中
D.丁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
7.一个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29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的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的羧基
D.至多有20种氨基酸
8.某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能加强细胞中内质网的糖基化功能,进而促进蛋白质的运输和分泌,同时能诱导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更新。下列相关结论可能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该种氨基酸后会加快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更新
B.该种氨基酸对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促进作用
C.该种氨基酸可能促进诱导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合成增多
D.该种氨基酸对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全过程都有影响
9.为研究乳糖酶的催化速率,某人做了两组实验: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乳糖酶作用于浓度为10%的乳糖溶液;实验二用相同浓度的乳糖酶作用于不同浓度的乳糖溶液(其他条件都适宜且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一
实验二
组别
1
2
3
4
5
组别
1
2
3
4
5
乳糖酶浓度
0
1%
2%
4%
5%
乳糖浓度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65
65
A.实验二的乳糖酶浓度为2%
B.实验一第4组中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乳糖浓度
C.若适当提高温度,实验一各组别的相对反应速率均增加
D.若提高乳糖酶的浓度,实验二中第5组的相对反应速率不变
10.下列关于细胞内代谢活动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时有酒精和ATP生成
B.根毛细胞依靠主动运输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时需要ATP
C.青霉菌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ATP
D.在念珠藻的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过程不产生ATP
11.为了研究水分对野生水稻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在甲、乙两只花盆里分别种下长势相似、数量相同的野生水稻幼苗,并进行如下表所示处理。其中一处设计不当,修正方法为(
)
花盆
光
温度
水
甲
光亮处
5℃
充足
乙
光亮处
25℃
不足
A.甲花盆放在25℃环境中
B.乙花盆放在5℃环境中
C.两花盆的温度应高于25℃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12.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现象或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可以大体表明色素含量
B.实验中未加入碳酸钙,造成滤液色素颜色较浅
C.滤纸条上未见绿色色素带,实验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D.叶黄素在滤纸条最上方,因为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13.酵母菌呼吸过程中的CO2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2倍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A.释放的CO2一样多
B.产生的水一样多
C.释放的能量一样多
D.消耗的丙酮酸一样多
14.右图为a分子及Na+、K+的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3种物质的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
B.
B.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a分子的运输没有影响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转运方式进出细胞
D.Na+的持续吸收会导致细胞内的ADP大量积累
15.下图为单位时间内,大田栽培的水稻幼苗的两个变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a时,水稻幼苗不进行光合作用
B.温度为b时,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C.温度在c~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稳定不变
D.温度在a~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6.下列对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增殖:在间期,相关蛋白质合成,细胞变大,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B.细胞分化:细胞形态改变,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C.细胞衰老: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减弱,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细胞癌变:基因突变所致,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在体内易分散和转移
17.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有
①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②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
③纺锤体的形成
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⑤着丝点的分裂
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8.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实验目的匹配错误的是(
)
A.斐林试剂—测定待测样液中的还原糖
B.甲基绿吡罗红—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
19.下列关于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细胞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间期,核糖体较为活跃
B.在前期,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在后期,线粒体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在末期,高尔基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2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意味着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
B.衰老的细胞通常表现为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增多
C.蝌蚪尾的消失、人五指的分开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D.癌变的细胞中端粒酶的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明显增多
21.下图I、Ⅱ、Ⅲ表示发生在某高等绿色植物体细胞内的部分生理过程,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I中产生的总能量大于线粒体中合成的ATP所含的总能量
B.过程Ⅱ中化学反应②③都消耗了ATP,且ATP来源相同
C.化学反应①~④中能够在叶肉细胞的生物膜上进行的只有①
D.化学反应①③④进行的场所以及所需酶的种类均不相同
22.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有甲、乙、丙
B.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只有甲和乙
C.图中的细胞都在进行减数分裂,且均处于分裂后期
D.乙、丁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型都与体细胞的相同
23.右图为某哺乳动物(基因组成为aaB)体内的一个生殖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的示意图(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细胞共有7个DNA分子和7条染色单体
B.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只能发生在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
C.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突变为a
D.该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Y、AY、aXB和aXB
24.下列有关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精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增大了精子基因组成的多样性
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
D.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子代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5.某哺乳动物的卵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条,在卵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测得甲、乙、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甲细胞
乙细胞
丙细胞
同源染色体对数
0
0
3
染色体组数
1
2
2
A.乙细胞中有6个DNA分子
B.甲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丙细胞可能是卵原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D.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
2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C.图丙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图丁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27.青蒿中含青蒿素,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给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碱基占a%,嘧啶碱基占b%(a>b),此生物不可能是(
)
A.青蒿
B.T2噬菌体
C.疟原虫
D.按蚊
28.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螺旋
B.藤本植物的卷须常螺旋状缠绕在攀附物上,从根本上是由于多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调控的结果
C.蛋白质常螺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溶液中加入食盐后会看到有白色絮状物出现,此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并未被破坏
D.单链RNA的局部区域会形成螺旋结构,该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双链DNA相同
29.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
30.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至少占50%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
C.若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1.某雌雄异株的植物,其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该组复等位基因为A+(控制红色素的形成),A(控制蓝色素的形成)、a(控制黄色素的形成),其显隐性关系是:A+>A>a(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已知各种色素均不含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子代不可能出现黄花植株
B.花色基因通过直接途径控制该植物的花色
C.某一蓝花植株是否为纯合子可以通过自交的方法来确定
D.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若子代蓝花:黄花=3:1,则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2
32.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A-、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为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现有AA、Aa、aa、AA-、A-a、aa-共6种玉米植株,下列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A.aa(♂)×A-a(♀)、aa(早)×A-a(♂)
B.aa-(♂)×Aa(♀)、aa-(早)×Aa(♂)
C.aa(♂)×AA-(♀)、aa(早)×AA-(♂)
D.A-a(♂)×A-a(♀)
33.人类的ABO血型是由染色体上一组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IA=IB>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ABO血型与性别无关,有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正常人的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含有IA、IB、i三个基因
C.人群中可能存在能生出4种血型孩子的夫妇
D.由于非等位基因数量超过三个,所以不遵循分离定律
3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均不完全相同,二者存在同源区段(II)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B.I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的
C.Ⅱ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的
D.Ⅲ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35.某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如图为该遗传病的一个家系图,其中已知I-3为纯合子,I-1、II-6和II-7因故已不能提取相应的遗传物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正常基因频率为80%
C.通过比较III-10与Ⅰ-3或Ⅱ-5的线粒体DNA序列可判断他与该家系的血缘关系
D.II-8与该地区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一个患该病女孩的概率是1/2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10分)研究者为了研究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HCO-3(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一定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的O2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结论是
,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2)光合作用中产生O2的阶段称为
,此阶段的其他产物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
。
(3)如果提高第1组实验的光照强度,O2的释放速率没有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
。
(4)若实验过程中胞间CO2浓度不变,且第3组实验的O2释放速率比第2组的快时,第3组小球藻细胞内C5的含量比第2组的
(填“高”或“低”)。
37.(10分)下图1~3是某种生物的细胞分裂部分示意图,图4是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细胞中有
个四分体,有
对同源染色体,④和⑧在该细胞所处时期的前一时期的关系是
。
(2)图1~3中,图
(填序号)细胞的DNA含量与图4中的AB段的相等,图
(填序号)细胞是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图3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
。
(3)图3所示细胞对应于图4中的
段,DE段对应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
。
38.(10分)某自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2n=10)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部分性状受相关基因控制的情况如下表。D、d与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的基因组,应该测定
条染色体上的
(填“基因”或“DNA”)序列。
(2)若表中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常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遵循
定律。亲本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则子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概率为
。
(3)已知电离辐射能使D、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断裂,分别随机结合在B、b所在染色体的末端,形成末端易位。仅一条染色体发生这种易位的植株将高度不育,现将上图基因型为BbDd的植株在幼苗时期用电离辐射处理,欲判定该植株是否发生易位及易位的类型,通过观察该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①若子代中窄叶粗茎:窄叶中粗茎:窄叶细茎:宽叶粗茎:宽叶中租茎:宽叶细茎=
(2分),则该植株没有发生染色体易位。
②若
(2分),则该植株仅有一条染色体发位末端易位;
③若D、d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d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D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并且该植株可育,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分)
周练答案
1---5
DDCDC
6-
-10
DCDAA
11-15
ADACD
16-20
CCDBB
21-25
BCBAD
26-30
DBCAC
31—35
DACCD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