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课件(2课时打包,26+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课件(2课时打包,26+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6 15:55:17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4.
灯笼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园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的张灯结彩,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的情怀。
新知导入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为己任。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吴伯箫当时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文中各个材料。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神龛(

犬吠(

争讼(

斡旋(

静穆(

熙熙然(

怅惘(

官衔(

·
·
·
·
·
·
k1n
fèi
s8ng
w8
m

·
chàng
w3ng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
·
xi2n

)差别、差强人意

)差劲、差不多

)差遣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chà
ch1
ch1i
多音字

)参差不齐


)星宿

)宿舍

)一宿
宿
s
xi
xiǔ
斡旋:调停,调解。
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读书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未始:未必。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初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整体探究
初读课文
返回
“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②“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1)
第三部分(12)
开篇说“火”,叙议结合,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写“我”对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卒章显志,情感升华为情怀。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可分为哪几个方面?
第3段
祖孙夜行,提灯笼照路
第5段
“我”挑着纱灯在村里上下学
第6段
乡村还愿挂红灯
第7段
元宵节看灯
第8段
族姊远嫁,满街灯火
第9段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
第10段
想象宫灯
第11段
想象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挑灯看剑
乡村日常生活类
乡村艺术表演类
乡村年节欢庆类
历史文化类
返回
精读课文
2.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精读课文
3.本文有很多值得品味的语句,有描写性的、叙述性的语句,也有议论性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赏析,看看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1)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概括叙写了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对灯笼的浓厚情感。
精读课文
(2)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将“记忆”比作“网”,“挤”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引出下文。
精读课文
(3)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主人和狗、人和环境,和谐融洽。“一辈子思慕着的”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儿时温馨、平和的生活的怀念。
精读课文
(4)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表明“我”对纱灯记忆深刻,对纱灯所聚集的母亲的关爱记忆深刻。强调“青春尾梢”与“头发也全白了”,表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
精读课文
(5)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将进士第的官衔灯还在与朱门早已褪色进行对比,写出了族姊家的衰败,突出了岁月的沧桑,人事的变迁。
精读课文
(6)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作者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慕之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活用古诗中的句子,使语言富有韵味。
精读课文
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的“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
4.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精读课文
4.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第2段先描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段末“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
第11段作者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直接抒发情感,也是议论,表明心愿。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
跟踪检测
1.下列句中标红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
施粥(zhōu)
锵然(jiāng)
官衔(xián)
C.争讼(sòng)
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
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C
kān
qiāng
lóng
返回
跟踪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
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
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
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怅惘
点缀
星阑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跟踪检测
祝福
在除夕夜得以实现
亲情
在除夕夜得以拉近(共23张PPT)
第2课时
4.
灯笼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1.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重点)
2.感受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1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3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5、9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村民日常生活
返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意义
2
6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艺术表演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乡村年节景象
7
8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历史文化
7
8
10
11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
“《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精读课文
1
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2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3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
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5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拓展思考
1.第10段写“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如果舍去最后一段,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就过于隐晦,文章主旨将趋于含混。
文本特色
精读课文
1.小处写起,小中见大
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微小之物“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小中见大,突显主旨。
精读课文
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则是课文的暗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着想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灯笼
开篇说“火”,为写“灯笼”做铺垫(1)
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2—11)
结尾说“火”——团结抗战,保家卫国(12)
灯笼缘深——欣喜怀念
灯迎祖父——长幼情笃
挑灯就读——母子情深
乡俗还愿——慰藉路人
元宵赶灯——青春飞扬
族姊远嫁——岁月沧桑
纱灯描红——雅致单纯
献帝宫灯——历史况味
挑灯看剑——杀敌卫国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1.下列对《灯笼》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事,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B.“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
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跟踪检测
返回
C.“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
人的耳目的。”霍去病、李广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
人,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
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D.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
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的词作,表达的是
杀敌报国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
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想要抗敌卫国的感情。
D
跟踪检测
辛弃疾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体现了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表现了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跟踪检测
在我国,灯笼文化源远流长。《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棉线或麻线织成的纺织品。
关于灯笼的起源,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东汉时期皇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的庆典就逐渐变成了民俗。
到了唐代,官民都很重视灯节,民间有张灯结彩、观灯出游的习俗,灯市也开始出现。及至宋代,多种灯笼样式涌现。而在清代,无论是住所还是寺庙都有独特的灯景。
灯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吉瑞祥和的象征。
积累拓展
返回


某校为了深入开展“热爱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走进被誉为“京郊灯笼第一村”的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进行参观。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课后作业
返回
课后作业
(1)下面是一位同学刚走进展厅的感受,请你结合语境选出对标红成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走进红庙村灯笼展厅,迎面而来的各式各样的宫灯、纱灯、走马灯等,让人目不暇接。若不是讲解员走来,还以为今天就是张灯结彩的正月十五了呢。
A.目不暇接,形容灯笼样式多,有的是工夫看。
B.目不暇接中的“暇”,这里是空闲时间的意思。
C.张灯结彩,意思是张挂灯笼彩带,形容场面喜庆。
D.张灯结彩中的“张”的义项是:陈设;铺排。
A
课后作业
(2)请你阅读下面三组组长的活动记录,完成下面的题目。
离开展厅,我们走进灯笼制作厂房,恰好遇到了灯笼村的领头人红庙村村委书记,于是采访了他。
“自从村里的灯笼挂上了2010年央视春晚的舞台,更多的人记住了这个小山村。红庙灯笼的销路越来越广,不但在国内的各大城市能见到红庙灯笼,”村委书记自豪地说,“甚至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能见到我们红庙灯笼的身影。我们红庙村的灯笼产业正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听了村委书记的介绍,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受气氛的熏陶与浸染,书法老师也是激情满怀,大笔一挥,为红庙灯笼厂送上了一副对联。
课后作业
请你为老师的上联挑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小村扬名千门富
下联:________________
A.勤劳致富奔小康
B.伟业腾飞更辉煌
C.红灯装点万家春
D.有志农民显神通
C
课后作业
(3)在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也有些灯笼不是大红色,却蕴含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请你说说下面这只灯笼上的“梅”字是_______书体,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梅”字的特点:___________,你认为这只灯笼适宜挂在家中的_______位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书
潇洒流畅
书房
梅兰竹菊素有君子之称,又有高
洁之寓意,所以适宜挂在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