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课时
2.回延安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重点)
2.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难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操和“大我”情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前两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渲染了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极具地方特色。
返回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精读课文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紧承上文的“脚步声”,写“老爷爷”进门的景象。
精读课文
写“老爷爷”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写亲人、战友重逢聚谈时的热闹场景。诗人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谈话如长江大河般汹涌澎湃,没有穷尽。
精读课文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亲切话旧的场面,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色?
精读课文
先总写,再具体特写,最后升华。
或从话语中表现人生经历,或从作者的认辨中揭示人物的成长,或从人物的活动中添色添彩。
结构上
内容上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写法上
通过场景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选取典型人物,来表现亲人们欢聚一堂的喜悦场景。
分析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精读课文
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话延安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品味第四部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夸张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精读课文
比喻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将“一座座楼房”说成“披彩虹”,生动有趣,写出了延安楼房色彩的绚丽。
精读课文
拟人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迎春风”,赋予“绿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延安绿树的生机盎然。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构成排比,颇有气势地描绘了延安城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精读课文
拟人
今昔对比,“换新衣”赋予“母亲延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概括了延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欣喜之情。
精读课文
拟人
比喻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第四部分小结
精读课文
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看延安
精读课文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精读课文
品味第五部分
先说杨家岭的红旗(代指中共中央),以引起下文叙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兴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有着照亮前路的作用,“喊”字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精读课文
拟人
“身长翅膀”“脚生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幻想能自由飞翔,可以再回来看望延安母亲。
精读课文
夸张
照应题目与诗歌开头,使结构更完整,再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部分小结
精读课文
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颂延安
1.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明线
回延安的过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暗线
“情”
激情(刚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豪情(展望延安未来时豪情万丈)
精读课文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我”与延安有永远割舍不掉的感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精读课文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养育了这里的人民的土地,“抓”“贴”等动作,将诗人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精读课文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3.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精读课文
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
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
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特有的景观。
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4.如何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孩子对母亲的深情。这种感情产生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当年,诗人与千万热血青年一样,从祖国各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生活、学习、战斗。后来,诗人又和千万革命青年从延安走出去,走向全中国。可以说,延安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革命者。十年后,诗人重回旧地,心中千言万语,奔涌而出,这是从血管里流淌出来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情。诗人歌唱延安,其实也是在歌唱中国革命。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5.本诗是创造性地运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运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何艺术效果?
(1)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情感直白、热烈、豪迈,运用这种形式便于毫无保留地抒情。
(2)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如“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都是
“信天游”式的语言,虽有些
“土”
气,但诗作以此接了地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写作特色
精读课文
1.运用动词,准确恰当
诗歌多用动词,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来刻画母亲延安的形象,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比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抓”字生动地表现出“我”回到延安后,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延安黄土的情态;“贴”字形象地描绘出“我”和延安土地、延安人民心连心的血肉深情。
精读课文
2.巧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
比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比兴手法;“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母亲延安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将诗人对延安深厚的革命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精读课文
3.运用叠词和口语,地方色彩浓郁
诗歌成功运用叠词和口语化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几回回”“羊羔羔”“白生生”“几辈辈”“莫要”“登时”,这些叠词、陕北口语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构成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画卷。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
——抒写久别之情
——激动、喜悦
忆延安
话延安
——描写热闹场面
——真挚、欣慰
——追忆过往生活
阔别重返
热烈豪迈
课堂小结
——感激、怀念
看延安
——描述崭新面貌
——欣喜、赞美
颂延安
——歌颂光荣历史
——热爱、惜别
跟踪检测
返回
A
拟人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
(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
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拟人)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跟踪检测
2.下列对这首诗中的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中,“抓”字生动地表现出
“我”回到延安后,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延安黄土的情态;
“贴”字形象地描绘出“我”和延安土地、延安人民心连心的血肉
深情。
B.“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对比的修
辞手法,选取典型事物“糜子”“谷”“红旗”“书”,将当年在
延安的生活描摹得形象生动。
C.“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写今昔对比,延安旧
貌换新颜。“换新衣”形象地写出了延安的巨大变化。
D.“几回回”“羊羔羔”“几根根”“白生生”“一口口”“几辈辈”
等这些叠词的运用,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使诗歌体
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B
这两句诗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积累拓展
返回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伸阅读莫耶的《延安颂》、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是怎样体现“延安精神”的。
课后作业
返回(共31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2.回延安
1.感知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重点)
2.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难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操和“大我”情怀。
学习目标
宝塔山
延河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新知导入
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日》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喝延河水,吃延安小米,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与延安,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发出了激越高亢的时代之声。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延安”交代了地点,“回”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有重返精神家园的味道,揭示了延安与诗人的关系。标题简练通俗,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下句点题。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歌手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知识链接
助学资料
贴(
)贴身
粘(
)粘住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ti9
zh1n
形近字
梢(
)树梢
稍(
)稍纵即逝
sh1o
sh1o
窑(
)窑洞
窖(
)地窖
y2o
ji4o
畔(
)河畔、桥畔
衅(
)挑衅
p4n
x$n
(
)铺位、店铺
(
)铺垫、铺天盖地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pù
p%
多音字
铺
(
)羊肚
(
)肚量、牵肠挂肚
d&
dù
肚
(
)糜子
(
)糜烂不堪
m0i
m@
糜
登时:立刻。
打发:使离去。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保卫:保护使不受侵犯。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朗读技巧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用较欢快的语调,读出心中的激动之情。
语速适当减慢,读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
朗读时,节奏要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返回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用明朗的语调,读出喜悦、赞美之情。
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初读课文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回延安,抒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话延安,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4)
第五部分(5)
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思考问题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品味第一部分
“莫要”“莫把”这两个表祈使语气的词语表现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比激动、不能自已的心情。叫灰尘不要把自己的眼睛,挡住表明诗人急切地想要看到故地的情形,表现了其对延安深厚的感情。
精读课文
返回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精读课文
“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挚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精读课文
写出了诗人对故地之物的亲切之感
表明“搂”得紧,唯恐跑走,飞走
用梦境写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精读课文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亲切和敬爱,抒发了诗人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延安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精读课文
“唱”“笑”“招”分别赋予“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以人的特点,写河流、村庄、旗帜也热情欢迎诗人的到来,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回延安途中急切、喜悦的心情。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精读课文
“扑”字用语贴切,以无声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看到延安及延安亲人时无比欣喜激动而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第一部分小结
精读课文
从不同方面表达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写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喜不自胜的心情。
第一层
第二层
回延安
精读课文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精读课文
品味第二部分
这两行巧妙地选取两个地名,追溯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场景,自然引出下文对延安生活的回忆。“回家中”表明诗人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其对延安的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精读课文
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比喻“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比兴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精读课文
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出“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这里主要采用了兴的手法,写出了延安对“我”的恩情。
兴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精读课文
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兴
第二部分小结
精读课文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忆延安
1.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字,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定宝塔山。
②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在亲人怀……
A.抱
扑
B.搂
靠
C.绕
扎
D.搂
扑
D
跟踪检测
返回
2.第一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亲人相见?表现了
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重回故地
的无限喜悦之情。
跟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