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缺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缺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5 15:3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学是一种集体的、口头的创作,是一传十、十传百乃至代代相
传的活动。例如讲故事,听故事的人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众随时可能转化为讲述者」
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手抄书时代尽管有了独立的作者,但是由于手工复制的
低产量、口语文化传统依然非常强大,不足以产生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作者阶层。因此印刷
术产生之前,由于文学活动的集体性特征,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的作者概念没有生发的
土壤
②印刷术发明之后,文本的构思和写作通常是独立完成的事情,作者作为一个个体从集
体中独立出来。文学创作甚至被看作是孤独的艺术,因为文学活动不再是群体性的创作和接
受,而完全是个体的人的活动,尤其印刷封面上的署名,使得“写作”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
使得作者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与作者的独立同时发生的是读者从人群中的分离,他们也同时
带上了个人主义的特征:读者借助自己的眼睛来阅读文章而非耳朵来倾听朗读,口腔无须再
发出声音,读者从面对面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置身于一个
相对安静的环境之中,这就使读者更有可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对于作品进行仔细地阅
读和思索,从而更好地把握文中的思想和内容
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者不断彰显自身的个体意识,同时也在自觉地保护和捍卫个
体的权力,其在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典型表现,那便是对作者权力的法律认可。著作权法的诞
生,是印刷术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者对作品的占有权力,但是它并非
在文学作品诞生之初就存在,而是在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后才出现,因为著作权是与图书
复制有关的权利,它源自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需要法律来对相关的复制行为进行规制。可
以说,没有印刷术就不会有著作权法的诞生。就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作者对作品的
占有意识早已出现过,但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并未形成一种自觉的维权意识。在两千多年前
贺拉斯创作完成《诗艺》后,意识到书商不仅在当地推销他的作品,而且还在国外发行,对
此他认为作品不但能够让书商赚到钱,而且可以使作者本人名扬四海,声誉永垂。对于这个
事件艾布拉姆斯和哈珀姆认为,可以看出贺拉斯“对作为物质形式的作品和作品的作者或知
识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作了区分,作者即使仍然没有从已出版的书中获得版权利益,也仍然
独自享有与该书相应的责任和声誉,因为是他完成了文本”,即在当时贺拉斯意识到了自己的
作品使书商获利,却没有要求获得相应的经济物质权力。可以想象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印刷
术时代,贺拉斯看重的应该不仅仅是自己的名扬四海,必定还会跟书商去争夺自己的经济利
益。而当时他尚处于手抄书时代,作品无法大量快速复制,被书商拿去发行只是一个极为偶
然的事件,作者对此只感到荣幸,而不会想到从作品中获利。只有在印刷术出现、作品能够
被大量机械化复制以后,对作者的经济权利的捍卫和保护才可能出现
④与口语相比,印刷术能够把转瞬即逝的语言和思想固定在纸张之上,这种传播媒介的
固化功能更加倾向于把书木上的文字看作是作者个人的产品。加之在印刷术的推动下,个体
意识增强以后,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人所取得的成果。于是,文字被印刷固定在纸张上之后
就易于被当作作者的发明、创造物,作品甚至成为作者的私有财产,为避免他人侵占劳动果
实,所以需要对作者权力进行法律保护
⑤总之,印刷术在“群体性”作者向现代“个体性”作者转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现代个性意识和人格意识的形成;而著作权法的产生和发展则是在法律
上保护了作者对作品的经济占有权,从而印证了在印刷术基础上产生的“独创性”作者观
即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
(摘编自辛楠《印刷术与现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
代作者观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