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集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漏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眸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C.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D.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C.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D.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8.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日“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日:“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蹈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将军战河北
黄河以北
常以身翼蔽沛公
蒙蔽
B.项王按剑而跽.
害怕
杀人如不能举
尽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内部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料想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进入
沛公起如厕
如:往、去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其中的“书”是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B.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12.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的谢罪之辞,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D.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5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谁主沉浮?
(2)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
(3)
,
,发尽上指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
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推动
暴发
态势
滔滔不绝
B.
推动
爆发
趋势
源源不断
C.
拉动
爆发
态势
源源不断
D.
拉动
暴发
趋势
滔滔不绝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
B.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
C.
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D.
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
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
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D.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20.请根据上下文,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__________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________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③____________?
21
.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句式一致。(5分)
例: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以往清凉清凉的水。
如果你是
那快乐是
如果你是
那快乐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进入高中阶段,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高中生活有了自己真实的体验:最初的新鲜、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正在消退。慢慢地,同学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伴随着喜悦与烦恼,成功与挫折,学会了克服困难,永不放弃,也学会了感恩他人,承担责任。
你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经历了哪些值得自己铭记的事?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三甲集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6.(6分)
.
.
.
8.(6分)
.
.
.
9.(6分)
.
.
13.
文言文翻译
(每小题5分,共10分)
.
.
(2)
.
.
15.诗词鉴赏(6分)
.
.
.
.
16.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共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共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文(60分)
800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7
页高一语文答案
1.C(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C项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2.B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说明“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表达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
3.A
(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
4.
选
C
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5.选A
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7.选B
“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是对原文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的误读。
8.倒叙。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9.内涵:①“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②“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作用:①结构上: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②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10.D
(A蔽:掩护;
C内:接纳;B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
11.C
(变徵,
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12.C
(只是推测,非“完全是”)
13.
(1)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拿起佩带的玉玦给项王看了多次,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得分点:数:多次、屡次;目:使眼色、以目示意;示:给……看)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带着白帽子来送荆轲(得分点:定语后置句;衣:穿衣服;
冠:带着白帽子
;
以:来)
14.
选C
“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15.
①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②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17.选
C
第一空:推动: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拉动:采取措施使提高,增长或发展。因所搭配的是“经济增长”,应选“拉动”。
第二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属于事变,突然发生。应选“爆发”。
第三空:态势:状态和形势。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有状态和形式两层意思。应选“态势”。
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限制是“动力和活力”,又接连不断的意思。应选“源源不断”。
18.选B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然后才谈得上创造了“东方传奇”,排除CD两项;从上下文语意的连贯性看,不宜将“举世瞩目”独立开来,排除A项。
19.选D画线句错误有二:一是句式杂糅,“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两种用法杂糅在一起,且这个介宾短语宜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中国……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判断不成立。
20.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卷;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21.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