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课时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学情回顾
02
精读课文
03
课堂小结
04
跟踪检测
05
积累拓展
06
课后作业
07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重点)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情感震撼。
学情回顾
你还记得本文的内容划分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回顾练习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学情回顾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她观景时的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返回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内心体验
观景时的思绪
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哀叹“我要死了”
感到自己“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长眠于此
远观、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
想象长江源头的流水将演绎出宏伟的故事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写法,既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给本文增添了一定的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也使文章主题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3.同为游记散文,从写作角度看,本文和《壶口瀑布》有哪些不同?
《壶口瀑布》游踪不明显,空间变化不大,作者是站在“河心”这一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化视角的;本文按照时空顺序行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途中远眺,然后在砾石堆上四顾,然后靠近冰山近看,接着进入冰塔林(特别是冰窟)细看。
写景线索不同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壶口瀑布》选择最能体现黄河壮美景象的“美点”,进行了集中描绘,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本文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形美”着墨不多,写个人的苦难占不少篇幅,更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地写景物的“神韵”。
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壶口瀑布》除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外,也用不少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本文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甚至直白的表达也很少,作者都是将自己细腻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
表达感受的方法不同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梁衡面对枯水期的壶口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却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方式偏重人文主义,擅长从景物中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厚重;马丽华的思维方式则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
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不同
《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又经过精心打磨;本文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
语言风格不同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感受语言魅力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这里贬义词褒用,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红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红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漫长历史的一部分。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文本特色
1.移步换景,变幻多姿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取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文本特色
2.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工巧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用语精简而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张弛结合的音乐美。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课文主旨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半卧细观
驶向各拉丹东——远观
在草坝子安营——四顾——辽阔、浩茫
接近冰山、冰塔林——近看——美丽多样
进入冰塔林,置身冰窟——细看、联想
绘壮美冰雪世界,抒敬畏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高峻雄壮
变化多端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跟踪检测
返回
1.下面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B.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
C.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D.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A
跟踪检测
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之类化石。
D
积累拓展
返回
http://tv.cctv.com/2017/07/19/VIDEif6qq9ECNIiTwV96P3JS170719.shtml
《再说长江》
第二集
重上江源
积累拓展
这篇游历中有意或顺便写了许多人物,他们现在大多仍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藏北打发着不轻松的日子。两年来我时常见到他们,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对于我在藏北生活与工作的照应和帮助。如果有可能,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群藏北人:次仁玉珍、洛桑丹珍、杰巴、明加、加央……
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试图论证灵魂不朽,人类的全部神话固执于对死的否定。灵魂与物质的实在观念和现实世界无关,无论人类社会已进入怎样高级的阶段,人类的灵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人类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灵魂应该以此为故乡,古往今来地与永恒不灭的大自然和谐共存。透过藏北高原的空寂迷茫,怀着寻求灵魂故乡的心,终能从中领略它的壮美辉煌。
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请你试着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写法指导】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
(1)交代清楚观察点的变化。
(2)把移步中或移步后看到的景物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3)精心选择所描写的景物,避免流水账式的记录。
课后作业
返回
【优秀示例】
秋天的晨雾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走着走着,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去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接着,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微风吹过,毛豆叶上的露珠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新村边。向南望去,那高高的楼房只剩模糊的轮廓,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也只剩隐隐约约的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
课后作业(共27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第1课时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助学资料
03
预习思考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跟踪检测
07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重点)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
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其中,《藏北游历》《西
行阿里》《灵魂像风》三部后来合集出版为《走过西藏》,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她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创作背景
助学资料
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是神秘的雪域高原。“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标题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吸引读者,引人遐想。
文题解读
助学资料
黧黑(
)
磅礴(
)
酝酿(
)
砾石(
)
虔诚(
)
诅咒(
)
蠕动(
)
劲旅(
)
眩晕(
)
腈纶(
)
敦实(
)
熠熠(
)
安营扎寨(
)
接踵而至(
)
煞风景(
)
·
·
·
lí
zhā
páng
bó
yùn
niàng
·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
·
zhǒng
·
jìng
shà
·
·
·
·
·
lì
qián
zǔ
rú
·
·
·
·
·
xuàn
jīng
dūn
yì
(
)扑棱
(
)棱角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棱
多音字
(
)削减
(
)刀削面
削
xiāo
xuē
(
)呼吁
(
)气喘吁吁
吁
xū
yù
léng
lēng
(
)颈椎
(
)脖颈儿
颈
gěng
jǐng
骤然:突然;忽然。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理解词义
预习思考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预习思考
漫溢:水过满,向外流。
演绎:铺陈;发挥。
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探究
初读课文
讲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返回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时空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15)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初见各拉丹冬
第一天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天的见闻和感受
1
2
3
精读课文
返回
1.作者在营地远眺时,看到了怎样的各拉丹冬?
品味第一部分
精读课文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精读课文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1.请简要描述作者在第一天的行程。
品味第二部分
精读课文
1
安营
2
驶过冰河
3
进入冰塔林
精读课文
2.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
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自成一番天地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精读课文
①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精读课文
②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4.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精读课文
1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2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3
狂风一刻不停
4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5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精读课文
不好。
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精读课文
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
冰墙,不见了。
B.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
多亏呀!”
C.“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
上。
D.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
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跟踪检测
B
:
返回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酪,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
富有雕塑感。
B.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
了。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
披肩。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跟踪检测
B